喷钞婚礼-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1、在你老家农村,结婚的时候有什么恶俗的习俗吗?
我觉的没有啥恶俗的习俗吧。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生在农村也长在农村,感觉并不是所有的农村都是像以往的旧社会一样,会存在一些迷信或者低俗的习俗。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文化不断传播和发展。现在的农村已经变得非常追赶潮流。尤其农村的年轻一代。他们从小就接触义务教育,很多也都是考上大学走出家乡的学子。所以思想方面是没有那么落伍和固守城规的。只能说结婚时会保留一些老的文化传统。比如我结婚的时候吧,一些流程就比较有趣。先是早起化妆师来给我画好妆容,穿上婚纱。然后在家里等着新郎来接亲。这个时候会有村里的很多亲朋好友、邻里邻外过来凑热闹。大家会簇拥着想看新媳妇的样子,其实都是平常会见面的人,只不过是看个热闹罢了。
而后就是新郎来抢亲了。大家会开动各种智慧进行闯关游戏。主要是为了让氛围更热闹,让大家都能在这一天开开心心的。不过听说有些地方的抢亲模式很是奇葩。新娘的娘家人会要求新郎穿上胸罩和内裤,然后再把新郎绑在电线杆或者树干上,让大家围观拍照,这个就有点恶俗了。有点损坏新郎的自尊心。当迎亲大队开始出发后,一路上会有很多人过来劫亲,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有,大多数就是想讨要些彩头。不过也有专门讹人的恶霸,不给红包就不走的也会时有发生。到了举行婚礼的时候,大家都是正装出戏。最后就是吃饭敬酒了。之后就是晚上的步入洞房。大家这会可能有伴娘团和伴郎团的就开始闹哄了。听说有些地方的伴郎闹得很凶,甚至经常爆料出对伴娘猥琐的新闻。不过地方不同,人品不同,我结婚的时候还是没有这类人和这类行为的。当然闹洞房是为了乐呵,活跃气氛,让最后新郎和新娘都能开心的收尾。当时确实会有些尴尬的,因为毕竟是新媳妇,没有那么多经验啊,所以初次被大家闹腾还是很无奈的。最后只能靠新娘子的智慧来化解尴尬了。当时我爸还怕我和伴郎们闹翻脸,特意叮嘱我不要把他们的话放心上呢。
其实有时候一些事情还是关键看人品了,当然结婚的时候新郎被大家暴打致死的新闻也是时有发生的。所以恶俗的习俗,现在很少有,有的都是哪些恶俗的人做出的恶俗的事。
2、各位大神,求一副婚礼车队的对联,白色轩逸婚礼车队 !
今天是小叔叔结婚的日子,老家的小院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红艳艳的对联贴满门窗,巨型的彩虹门立在入口处,地面铺上了红地毯,红地毯两侧摆着大花篮,叔叔和婶婶的大型结婚照挂在墙上,十分惹眼。
不知谁喊了一声:“快到村口啦!大家各就各位,做好准备!”二叔和大表哥很快拿着彩喷站在大门口,大伯把鞭炮拉成一条直线放在地面上。近了,近了,迎亲车队向我们缓缓驶来,打头阵的奥迪车头上一对洋娃娃夫妻在风中翩翩起舞。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车停了下来,新郎下车了!接着伴娘也下车了,大红伞撑开了。咦!新娘子咋不下车哩?三叔见状,从口袋里掏出一叠钞票,漾着笑脸奔向婚车。只见三叔对着伴娘和车内的新娘说了些什么,很快车门打开了,呀,新娘子下车啰,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呀!表弟喊了一声:“哇!好漂亮啊!”只见新娘穿着洁白的婚纱,戴着洁白的手套,一束玫瑰花抱在胸前,花儿映红了她的脸颊,真分不清是花美还是她美。
新娘子每走一步,三叔就在她身后扔下几张百元大钞。后来才知道这是新娘子到夫家的“走路钱”,预示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财源广进。哈哈,当年释迦牟尼脚下 * ,新娘子脚下则是步步生钱,有点搞笑吧。新郎挽着新娘的手,款款地走在红地毯上。突然,“砰”的一声,五颜六色的小纸片像花朵绽放,从空中落下来,淹没了这一对新人。
大姑婆扯着嗓门喊道:“新娘真美真好命,内家外家好名声;吉日甜茶来相请,恭贺金银满大厅。”“好啊!”大伙儿齐声应和。“新娘生水兼伶俐,夫妻一对好姻缘;食茶恭贺四句联,丁财福寿万万年。”“好啊!”大伙更大声地应和。
二姑婆和三姑婆干脆唱了起来:
哎——啥子开花一时红?(大伙回唱:哎嘿哟!)
啥子开花耐寒冬?(哎嘿哟!)
啥子爱情永不分?(哎嘿哟!)
姨妈们马上对唱起来:
哎——三月桃花一时红;(大伙回唱:哎嘿哟!)
腊梅花开耐寒冬;(哎嘿哟!)
纯洁的爱情永不分。(哎嘿哟!)
奶奶笑得合不拢嘴,露出的两颗大金牙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幸福的光芒。
3、我想知道河南登封女方结婚的规矩,比如彩礼数什么了,全面一点!我给100分!手机只能选20了…我追加给
礼仪习俗·婚嫁礼仪
【大 中 小】来源: 时间:2008-05-03 20:11:22 浏览449人次
洞房花烛是人一生之大事,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当代家庭子女少了,儿女婚事不仅是儿女个人的事,而是一家之大事。同时由于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婚俗场面日益崇尚豪华排场。
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郑州人的恋爱婚姻观念得到更大程度的解放和进步,不论城乡,自由恋爱、自主结婚成为婚姻主体。在一系列的婚俗事象中,基本承续了传统的婚姻礼仪,当然也有摒弃、有创新。综合郑州城乡婚俗,整个婚俗礼仪过程大致有提亲、见面(或说为相亲)、定亲、看好、送好、嫁娶六道程序,另外还有婚后的拜庙、回门、望夏、送扇等,这里按先后次序分为婚前礼、婚日礼、婚后礼三方面进行记述。
婚前 婚前礼即婚礼之日以前有关婚姻的常行礼仪,大致包括提亲、见面、定亲、看好儿、送好儿等五项内容。
提亲。虽然现今多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而结婚,但二人自己相识而相爱的少,大部分还需要有媒人即介绍人在中间牵线搭桥,即便是自谈的多数也要请媒人象征性的走一下提亲过场。现在以说媒赚取钱物的专职媒人基本没有了,因此媒人对当事人哄、骗、瞒的现象消失了。虽然现代人不十分讲究“门当户对”,但还是要求个双方条件相当。介绍人认为男女二人般配,便向双方提亲,介绍对方情况;也有介绍人受一方之托,向另一方提亲并介绍对方情况。双方均认为合适,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打听了解对方的个人及其家庭情况,在巩义一带还要打听对方的“门风”好坏(即对方的内外血亲有无狐臭病的遗传)。如双方都感觉满意,即可往下进行。
见面。男女双方将愿意见一见的意思向介绍人表明后,介绍人就约定见面的时间、地点。在城镇,男女双方个人或家长、亲友陪同到约定地点见面,介绍人介绍双方认识,二人进行初次交谈,并互留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的联系方式。到此介绍人的工作就基本完成。双方互相满意,以后就会自行联系交往,进入相处谈恋爱阶段。在农村,双方见面并进行简单交谈后,男方满意,就拿出准备好的见面礼(钱或物)送给女方;女方也满意,会收下见面礼,并将准备好的小礼物(多为钢笔、笔记本之类)回赠对方,算是确定了双方的婚姻对象关系或说是恋爱关系,在农村也称作“小定”。
定亲。男女交往相处一段时间后,相知相爱,非常满意,双方向各自父母进行汇报,父母无异议,就可以定亲了。在城市,一般是双方父母见见面,商谈一下孩子结婚的大概时间及一些具体事宜,同时男方父母送给准儿媳红包和一些衣物,亲事就算定下了;也有的由男方准备一桌酒席,邀请至亲,举行简单的定亲仪式。在农村,定亲仪式相对隆重一些,在商定的日期,男方准备两三桌酒席,邀请媒人和双方至亲到场,宣布双方孩子定亲,并向女方下聘礼。聘礼一般是若干礼金和衣服、金银首饰等。
看好儿。看好儿就是选定结婚的好日子。现时人选择结婚日子,不论城乡都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传统的,即请懂阴阳八卦的先生依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算,并参考当事人意见,择吉选定日子;另一种比较简单,双方及其家长商量选择一个农历的双日为吉日。或者就选在某个节日期间,如五一、十一或元旦、春节。吉日选定后,由先生或毛笔字写得好的人写好婚书,即将吉日通知女方的文书。
送好儿。把婚书送达女方家中称为送好儿。男方一位长辈带上礼品和婚书送到女方家中,同时商议筹办婚庆典礼的具体事宜。
在登封、巩义一带农村,还有送蜜食一道程序。蜜食为拌了蜜或糖的条状油炸面食,男方送给女方,以此回赠添箱的亲友乡邻。数量多少根据女方的需要而定,常是几百至上千根。用箱装了,车运到女方家中。同时,还要送去给女方准备的红色婚衣,所以送蜜食又称送红。
送好儿以后,双方就开始了婚礼的紧张筹备,登记、照相、制作请柬、通知亲友。男方定婚车、酒席,请司仪、宾相、摄像和接亲客,购买各种所需物品;女方制作购买嫁衣、嫁妆,租定婚纱,请送亲客等。
结婚日 即结婚大礼,有添箱送礼、铺床、运嫁妆、迎娶、行结婚典礼、吃喜酒、合卺等项。
添箱送礼。添箱是指女方而言。婚期来到,女方亲友乡邻知道后,便给待嫁的姑娘送添箱礼,也叫压箱礼。添箱礼品不拘一格,轻重程度和送者的经济情况及送者与新嫁娘的亲疏都有关系,有衣服、布料、毛毯、被子、被面、被罩、床单、锅、盆、花瓶等各种工艺品及金银首饰等,或直接送礼金若干;送贺礼则指男方而言,亲友乡邻得知男子娶亲的喜信后,便送礼品以示祝贺,也叫送人情。所送贺礼轻重及品类,和女方的添箱礼相差不多。送添箱礼或贺礼均忌送钟,因钟与终谐音,“送钟(终)”为大不吉利。
铺床。娶亲的前一天晚上,男方家布置新房,近处亲友自动前来帮忙,人们一边干活一边说笑,十分热闹。新房布置好后,男方父母为新人铺床,并在褥子上、被子里放些核桃、红枣、花生、带籽棉花、楝枣、火棍、砖头之类,同时嘴里说着“早生贵子”、“连生小子”、“铺上一把棉,生女又生男”等。铺好后有的还往上撒芝麻、黑豆、糖块等。这时围观众人随着唱歌谣、打趣逗乐等,还有人用锅底灰给准公婆抹花脸,一派喜庆气氛。当夜新房不能空房,须有人睡,或是新郎或是其弟侄等人,称作压床或暖房。
运嫁妆。女方的嫁妆多是箱、柜、桌、椅、沙发、彩电、冰箱、洗衣机、摩托车、电脑等,视家庭经济情况或多或少。所有嫁妆均贴上双喜字和红封条,绳索扎缚好,在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或当日早上用汽车运送男家。男方招待送嫁妆之人酒饭,走时还要给每人送礼包(装烟酒、馒头)和红包(装钱)。
迎娶。结婚这天,新郎西装革履、胸别红花,有的还十字披红;新娘美容、盘头,头戴珠花,穿白色或红色婚纱。举行典礼后再换上大红中式婚衣。农村有人不习惯穿婚纱,就直接穿上大红婚衣。迎娶一般用红色或黑色轿车,轿车数目多少不等,数辆十数辆甚至数十辆。新娘坐的车以红绸挽的彩球装饰或用红玫瑰花装饰,称为彩车,其它迎亲车辆或拴朵红花或拴红布条或贴写有“美满婚姻”、“幸福姻缘”、“天作之合”等吉祥字样的红幅。同时,用花轿迎亲的传统婚俗也在回归,特别是登封一带农村,花轿迎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吉日一早,一切准备就绪,迎亲队伍出发,炮队、乐队在前,媒人、引礼人、驾毡人领着新郎、娶女客随后。到女方家后,女方给司机(轿夫)、乐队人员、录像人员发红包,并以烟、茶、糖、糕点招待。女方礼宾引导新郎等迎亲人员行披红、谢厨、拜祖仪式。然后三请新娘、拜别父母、照合影像,新娘上车启程。仍是炮队、乐队、录像在前,然后是娶女客、新郎新娘,送女客在后。
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停在大门口,有人执燃放着的长挂鞭炮绕车或轿正三圈儿、倒三圈儿,以驱避妖邪。然后,新郎搀扶怀抱花束的新娘下车,踏着毡往家走。新娘进门时撒喜钱、彩纸屑、喷彩条,“跨鞍过柽”,来到天地桌前。送女客自有人接待安排,上茶、送红包等。在市区,多在包酒席的饭店举行典礼,就把新娘直接迎接到饭店,其他礼节程序相同。
行结婚典礼。结婚典礼也叫拜堂。这天,男家院内张灯结彩,正面墙上贴着大红双喜字,下方放八仙桌,叫天地桌。桌上摆花供或水果糕点之类,放一个贴着红双喜字的斗,斗内是五谷粮食,上插秤、尺、杼各一,桌上还有一面镜子、一本万年历、一台油灯和一个香炉、三个酒盅。郊县农村,还要在典礼开始前于天地桌旁燃几张黄裱纸打发游魂野鬼,以免其捣乱。典礼在司仪主持下进行,仪程大致为主婚人(多由男方单位领导或村中长者担任)讲话、证婚人(多由女方单位领导或媒人担任)讲话、来宾代表致词、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拜堂。拜堂之礼一般为鞠躬,先拜天地,再拜高堂,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抱起新娘进入洞房。至此拜堂仪式结束。
进入洞房后,小姑子给新娘端水洗脸,新娘换下婚纱,穿上大红婚服。
吃喜酒。拜堂结束后,婚宴开始。娘家送客坐首席,上菜也从首席开始。司仪引导新婚夫妇先谢厨,即给厨师及服务人员敬烟酒、送红包。接着,新郎新娘从首席开始依次敬酒。宴席结束,主送客拜见亲家公、亲家婆,说几句客套话,商量一下回门的事情,稍坐后亲家公婆带着送女客到新人房内,向自家姑娘告别,众人齐出相送到门外上车。
送女客走后,公婆引导下,新郎陪同新娘拜见男方族内长者及亲戚中的长者,从辈份最高、年纪最大者开始,依次拜下去。受拜者须送装有若干钱钞的红包给新娘,称作拜礼。
合卺。合卺就是新婚夫妇唱交杯酒,多为晚饭时在新房内进行。此后还有闹新房、听新房等项目。
婚后 新婚仪式后,还有瞧亲、拜庙、回门、望夏、送扇等礼仪。
瞧亲。婚后第二日,新娘的伯或叔、舅、兄弟去新郎家瞧姑娘,俗称“瞧亲”。去时给姑娘带些饺子、果子等吃食。旧时姑娘出嫁到了一个新环境,周围都是生面孔,怕姑娘不习惯或受委屈,故娘家人去瞧看,给姑娘一些安慰。现时这些已不必要,但习俗如此,大家还是照规矩行事。
拜庙。在古代,新妇婚后要在公婆引导下到族内祠堂参拜,把自己来为新妇之事告知祖先,此后才算真正成为夫家的人,否则便名份不正,现在不过走个过场而已。拜庙在婚后第三天早上进行,多是拜祖先牌位或到祖坟叩拜。市区人结婚一般无此项礼仪。
回门。回门是新娘婚后第一次回娘家,多在结婚的第三天。新郎陪新娘一起前往,另有弟侄辈一两人随同,说是挑礼担的,实为新郎的保驾。结婚当晚男方弟侄辈闹新娘,回门时则是女方弟侄辈闹新郎。此日岳父招待新女婿颇为重视,席面非常丰盛,还要请本族或当地有头脸者陪客。回门这天,新娘一般不兴住下,要随新郎返回婆家。过几天娘家会专门来人请姑娘。
望夏。新婚后第一个夏天来临时,新郎新娘要带礼品去看望岳父母,以表孝敬、体贴之心,谓之“望夏”。
送扇。新婚夫妻“望夏”之后,新娘父母买了扇子、凉床、凉席等消暑之具,择吉日让新娘兄弟送给新娘。现在多送电扇、空调等。
其它婚俗 除正常的婚姻外,还有一些其它的婚姻形式,如娃娃媒、换亲、转亲、招赘等,但这些婚姻形式已非常少见,比较常见的为再婚。青壮年再婚或一方初婚、另一方再婚的,婚姻礼仪程式一如初婚。老年人再婚时,因儿女都大了,结婚程序就简单得多,双方一起去办了结婚登记,一家人或几个好友吃顿饭就算完事。20世纪90年代后期,老年人再婚时兴起了婚前财产公证,以避免双方子女为财产发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