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尊龙体育 » 风俗彩礼 » 蟋蟀的风俗

蟋蟀的风俗-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发布时间: 2022-11-10 03:52:27

1、2022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介绍

看着 小暑 上了热搜,很多人都疑惑不解,什么叫小暑呢?小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关注呢?原来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下面是我整理的2022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介绍

1、斗蟋蟀之乐是小暑的习俗之一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古称“促织”,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

2、晒书画衣物是小暑的习俗之一

小暑适逢六月初六日“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 传说 此日出晒后,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

3、“吃炒面”与“进汤饼”是小暑的习俗之一

旧时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这是古时六月伏日吃面的演变。最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就已盛行。《荆楚岁时记》中载:“六月伏日进汤饼,名为辟恶”。这说明魏晋已后,六月伏日进汤饼,已明确为的是“辟恶”。

4、小暑的注意事项

4.1、小暑要注意平心静气以养心: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4.2、小暑要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4.3、小暑要注意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

关于小暑的 谚语

1、小暑温暾 大暑 热。

2、小暑过,一日热三分。

3、小暑南风,大暑旱。

4、小暑打雷,大暑破圩。

5、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

6、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

7、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8、天旱防备雨涝,雨涝防备天旱。

9、既抗旱,又防涝,旱涝丰收两牢靠。

10、睡了一觉,由旱变涝。

11、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12、六月年景如翻饼。

13、年年防涝,月月防盗。

14、防汛工作早张罗,水到不致荒手脚。

15、事先不挖沟,暴雨无处流。

16、暴雨下满湾,冲垮堤和堰。

17、雨前不疏沟,大雨沟外流。

18、伏天热得狠,丰收才有准。

19、小暑热得透,大暑凉飕飕。

20、农夫莫忘昼夜观天,阴晴风雨,积累 经验 。

小暑代表着什么

小暑到来代表着我国华南西部、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 措施 ,尽量减轻危害。

小暑到来代表着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比较集中;华南、西南、青藏高原也处于来自印度洋和我国南海的西南季风雨季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则一般为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高温少雨天气,常常出现的伏旱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及早蓄水防旱显得十分重要。农谚说:“伏天的雨,锅里的米”,这时出现的雷雨,热带风暴或台风带来的降水虽对水稻等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有时也会给棉花、大豆等旱作物及蔬菜造成不利影响。

小暑节气的相关农谚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

大暑小暑,有米懒煮。

天旱防备雨涝,雨涝防备天旱。

既抗旱,又防涝,旱涝丰收两牢靠。

睡了一觉,由旱变涝。

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六月年景如翻饼。

年年防涝,月月防盗。

防汛工作早张罗,水到不致荒手脚。

2022小暑节气的特点和风俗介绍相关 文章 :

★ 2022年小寒大寒具体时间

★ 小暑节气的由来及习俗

★ 2022年小寒节气传统习俗活动

★ 小暑节气的简介及风俗

★ 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介绍

★ 小暑节气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 2021年小暑节气的特点介绍

★ 小暑节气的含义及习俗

★ 24节气小暑是什么意思

★ 小暑节气的介绍及注意事项

2、与昆虫有关的民间习俗

1拜蚕神
据《清史稿》载,清代祭祀先蚕的礼仪要持续数日,先于蚕坛由皇后拜先蚕之神位,行六肃、三跪、三拜之礼,从祀妃嫔在坛下跪拜。第二天,再行躬桑礼,由专人向皇后进筐、钩,内官们扬彩旗、鸣金鼓、歌采桑辞,乐声中,皇后于桑畦北正中开始,东西三采。妃嫔公主各五采,命妇九采。采下的桑叶由蚕母跪接,授蚕妇拿去养蚕。蚕结茧后,蚕母、蚕妇从中选取上好的蚕茧献上,择吉日,皇后到蚕坛后的织室行治茧礼,缫三盆,交于蚕妇,至此,祭礼才宣告结束。今北京北海公园中还留存有明朝所建的先蚕坛,坛为方形,径四丈,高四尺,四出陛,坛东为采桑台,广三丈二尺,高四尺,三出陛,观桑台前为桑园,三面树桑柘,有具服殿、茧馆、织室、亲蚕殿等。后为浴蚕池,池北为后殿,宫左右为蚕妇浴蚕河。南北有二木桥,南桥之东为先蚕殿,其左为蚕署,北桥东为蚕所。周垣为一百六十丈,尺中建筑均用绿琉璃瓦,意通蚕桑。
2斗蟋蟀
斗蟋蟀是一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在中国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盖自唐帝以来以迄于今,于凡王孙公子,至于庶人、富足豪杰,无不雅爱珍重之”可见当时不仅用斗蟋蟀游戏取乐,还用斗蟋蟀进行赌博活动。宋代斗蟋蟀之风日盛,陆佃《尔雅翼》载蟋蟀:“好吟于土石砖甓之下,尤好斗,胜辄矜鸣。”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酷爱斗蟋蟀,因斗蟋蟀而误国,后人戏称“蟋蟀宰相”,还写就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蟋蟀著作《促织经》,书分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系统的论述,展示了当时人们斗蟋蟀的水平。由此可见在宋代斗蟋蟀已经形成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后逐渐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曾以明宣德朝皇帝斗蟋蟀之戏的真实故事为题材,写成小说《促织》,描写主人公成名一家围绕进贡蟋蟀而发生的悲剧故事,揭露了皇帝的喜乐造成的严重社会问题。
3养鸣虫
畜养鸣虫(善于鸣叫的昆虫)也是古代一种民间的精神娱乐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最迟不晚于唐天宝年间。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提贮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也。”宋陶谷《清异录》也载唐代的长安城里有人养鸣蝉取乐,“唐时京城游手,夏月采蝉货之,唱曰:‘只卖青林乐!’妇人小儿争买,以笼悬窗户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谓之仙虫社。”宋代人开始畜养鸣虫莎鸡(即纺织娘),清代人畜养的鸣虫种类有油葫芦、蛐蛐儿、蝈蝈、金钟儿、纺织娘等。鸣虫畜养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民俗娱乐活动在现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养虫听叫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4火把节
现在西南民族的一些少数民族的火把节,实际上就是用火来烧蝗虫留下的习俗
5蝉的高洁
早在新石期时代晚期,人们就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玉蝉,以祈死者身体不受邪魔侵扰,同时净化身体而能顺利到达仙界。另外 , 古人还认为金蝉脱壳预示着生命的再生。参禅打坐的“禅”即源于此信仰。含蝉体积都比较小,一般不过一寸余长 , 以便压舌。中国农业大学收藏有汉代和田青玉制做的巨型玉蝉。该蝉体长 32 厘米,宽 11.6 厘米,厚 7.8 厘米,重 4 公斤。正面弧形凸起,头部上端刻有两只复眼,下端刻有略尖的嘴巴,前翅合拢紧护腹部 , 前胸背板和两前翅上刻的阳文翼脉长短弯曲自然,两翼边斜磨,翅略超过腹部末端,腹部下端以阴文琢刻。整体造型基本准确,刀法简练,线条粗旷流畅,形象生动,立体感强。
6绣蝴蝶
每当春暖花开、万象生烟之际,美丽的蝴蝶双双对对在花间款款飞翔时,不免使人浮想联翩,感慨万千:要是能像蝴蝶那样自由自在该有多好!旧社会那些自由恋爱但又不能结合的青年们对蝴蝶更是无比羡慕,他们生不能结合,死后化作双蝶相伴而飞,现世的大悲变成了“来世”的大喜!仅作者所知中国民间流传的殉情化蝶的传说与记载就有五例,其中家喻户晓者为梁祝化蝶 。幸福是人们共同的追求与心愿。蝴蝶作为喜庆、吉祥、幸福的象征频频出现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 ( 图 1~2) 中。吉祥图案用人物、虫鱼、花鸟等形象和文字,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等表现手法,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祸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平安、吉祥的愿望。这种艺术形式源于商周,始于秦汉,发育于唐宋,成熟于明清;长期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

3、蝈蝈是蟋蟀吗

蟋蟀俗名蛐蛐、夜鸣虫,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蛐蛐和蟋蟀都是一个科的动物 ,只是各地叫法不同,都是杂食性动物;但蝈蝈偏肉食性,而蟋蟀偏植食性。

全世界已知蟋蟀约 4649 种。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

蟋蟀最特殊的是,它的 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的方法是,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 蟋蟀生性孤僻,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因此我国民间有斗蛐蛐的风俗。

4、在古代,民间讲究“食新”迎丰收的节气是?

小暑。

在古代,民间讲究小暑“食新”迎丰收,即小暑过后家家户户吃新米、尝新酒。农民会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香喷喷的米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以此来感谢自然馈赠,庆祝谷物丰收。

小暑节气其他的风俗传统

1、斗蟋蟀之乐是小暑的习俗之一

《周书》上说:“小暑之日温风至,后五日蟋蟀居壁,后五日鹰乃学习。”温风其实是蒸腾的暑气,它丝毫吹不动树上的枝叶。“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蟋蟀古称“促织”,人们在听到蟋蟀的鸣叫后,常常会为辛劳的织女感伤。

2、晒书画衣物是小暑的习俗之一

小暑适逢六月初六日“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

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民间还有:晒书画、衣物等习俗。传说此日出晒后,去潮,去湿,防霉防蛀。故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

5、“斗蟋比赛”是一种什么样的比赛?举办这个比赛有啥意义?

蟋蟀,是古代和现代人们玩斗的对象。俗称蛐蛐,还有一个比较悦耳的名字叫“促织”,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中便出现了“促织”,“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另外由于它只在夜晚鸣叫,所以也叫作“夜鸣虫”。

“斗蟀比赛”属于民间比较古老的娱乐活动,中国的博戏之一。举办这个比赛的意义是为了赌输赢,在中国普遍盛行,品种优良勇猛的蛐蛐甚至可以买到几百几千美元,以中国东北部的蛐蛐最为值钱。

“斗蟀比赛”中参赛的蟋蟀全是雄蟀,它们有着天生的胜负欲,只要有其他蟋蟀争夺自己的配偶或者占领自己的领土,它们就会开始相互撕咬。往往蟋蟀不会在撕咬过程中牺牲,好死不如赖活着,它们会非常机智的跳出斗盆。但是生气的主人往往会把战败的蟋蟀扔到大街上。虽然只是一个娱乐性活动,虫迷们可谓是当做一种真正的比赛来进行,关乎荣誉。

斗养蟋蟀被列为“八艺”之一,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中的虫便是蟋蟀。 这种民俗活动,已属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具体何时开始的“斗蟀比赛”的风俗已无实考。

王仁裕著《开元天宝遗书》一书中记载:“每至来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茏中之枕函畔,夜吁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官人们在观赏蟋蟀中,逐渐发现雄性具好斗特性,于是官中开始斗蟀之戏。

宋人顾之存的《免曝杂记》书中也记载:“唐天宝年间,长安人斗蟀成风,镂象牙为笼而蓄之,以万金为之一(目彖)。并说斗蟀之风‘其来远矣’。”

《茶馆》里就描述了清代满洲人的生活,喝茶、遛鸟、斗蛐蛐,剧里面的松二爷就是视蛐蛐如命的代表。

希望斗蛐蛐活动能够一直进行下去,但是不可大赌,小赌为乐子就好。

6、民间有关斗蛐蛐的习俗有哪些如题 谢谢了

下乡掏蛐蛐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成人可以借此谋生,儿童可以借此锻炼耳目,确是夏秋之间的一件乐事。 当夏末秋初,草长露滋,郊野虫声四起,掏蛐蛐的朋友们,肩荷蛐蛐扦子(扦头铁制如花枪头,木柄长三四尺,用以掘土撬石),扦头上挂旧长水柳斗罐,斗口缝白布口袋,袋口捆一寸直径的圆筒或洋铁筒,塞以老玉米核,可以盛放蟋蟀。虫入罩中,对准竹筒,绝不会逃逸和伤损。以贩蟋蟀为生的,要用辘轳井的大柳斗罐,为隔离佳虫,免受咬伤,要用小型蚂蚱笼。此外尤需要的是蛐蛐罩子。儿童玩的粗制铁丝方孔罩,一季便扔,绝无保存必要。成人所用的罩子,系用铜丝或铁丝拧成双股灯笼锦,翻口弯肚,罩把缠白小线,美观坚固。还有探子,以竹棍上缚鼠须,可以撩拨穴中潜伏的蟋蟀,使其一怒,冲口而去。至于水壶、酒咂壶、干粮袋,是远行掏蛐蛐的必备之品。一日长征,十日粮唾手可得。即遇大翅,亦可卖一二元,更不必说上谱名种了。就是劣种如梆儿头的,也可放在大柳斗罐内卖“抓老虎”。以前北京有蛐蛐赵和蛐蛐文子两家,赵以孵秋虫得名,文以善掏蛐蛐得名。赵死已十四年。前年于京西金家村见蛐蛐文子觅饮水,已两鬓星星了,谈饮许时,指柳罐对我说:“此中所得,一家半年可以不致挨饿了。”说罢,匆匆别去。 掏蛐蛐的人,对于蟋蟀产地的审别很精细,何地有无,一看便知。大凡山石之地多斗种,草土之地多鸣虫。儿童则于近郊捉捕,蹑行草深土坡,菜园豆地,篱笆墙角间,所有唧唧之声,不辨优劣,即用探子撩拨,如不出,用气吹,并用手拍脚跺近旁土坡,以求震动穴中蟋蟀,令其蹦出。如仍不出穴,必是穴深,可用水灌。灌仍不出,必穴有曲折,即用蛐蛐扦掘穴的四周,待跃出,仍用蛐蛐罩扣住。但扦掘容易伤虫,非不得已时不用。蟋蟀进罩以后,用探子驱逐到罩子上端,即可放入柳罐中了。归来树下厮斗,弃甲曳兵,在所不问了。

满意请采纳

7、大暑斗蟋蟀——民间生活与艺术的融合

蟋蟀,是在民间夏天的时候能经常见到,听到的一种小动物。特别是在 大暑 的时候,蟋蟀特别的多,那么,就会有一些人喜欢斗蟋蟀,这也成为了民间生活的一种艺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蟋蟀文化吧。


可能感兴趣》》 大暑是不是最热的时节?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斗蟋蟀亦称“秋兴”、“斗促织”、“斗蛐蛐”。用蟋蟀相斗取乐的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多数地区。每年秋末举行。斗蟋的寿命仅为百日左右,这就将斗蟋蟀的季节限定在了秋季。而在古代汉字中,“秋”这个字正是蟋蟀的象形。蟋蟀体形雄而矫健。蟋蟀相斗,要挑重量与大小差不多的,用蒸熟后特制的日菣草或马尾鬃引斗,让他们互吹较量,几经交锋,败的退却,胜的张翅长鸣。

旧时城镇、集市,多有斗蟋蟀的赌场,今已被废除,但汉族民间仍保留此娱乐活动。这项活动自兴起之后,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又从民国至今,前后八九百年的漫长岁月。这一活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长兴不衰,呈现出年甚一年的趋势。

中国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生活,也是中国的艺术。它主要发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真正的蟋蟀名产地,以山东齐鲁大平原而闻名全国,而山东的宁津县是蟋蟀王国王冠上的宝石,宁津种的蟋蟀头大、项大、腿大、皮色好,同时宁津蟋蟀还有北方干旱区虫的体质、顽强的斗性、耐力、凶悍,有咬死不败的烈性。所以近些年来全国蟋蟀大赛中,宁津种的蟋蟀多获冠军。历史上宁津蟋蟀为历代帝王斗蟋蟀的进贡名产地,历史上才有宁津蟋蟀斗慈禧的汉族民间故事传说。

8、关于大暑的传统民俗,你知道多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人们以安居静养为主。

饮伏茶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费供应伏茶时间一般从农历六月初到八月末。这种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的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

晒伏姜

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烧伏香

伏香,大暑节气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因此百姓烧香祈福,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说法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药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烧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民谚说“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仙草冻和烧仙草也是厦门人常见的消暑凉品。

食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喝暑羊

入伏之时,麦收结束,是一个短暂的农闲期。夏收初过,人已疲惫,该休息休息,享受享受。于是,当地人在这一天,会把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吃新麦馍馍,喝羊肉汤。营养学家认为,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内积热,此时喝羊汤,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除体内毒素,有益健康。

冷面

大暑节气日本人会在社区里架起了长长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条放到竹筒中过水冷却,供大家品尝。据说吃过这种竹筒冷面后夏天不会中暑。

送“大暑船

大暑送“大暑船”活动在浙江台州沿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大暑船”完全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各种祭品。

活动开始后,50多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最终被运送至码头,进行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这艘“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渔港,然后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姜汁调蛋

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斗蟋蟀

大暑是乡村田野蟋蟀最多的季节,中国有些地区的人们茶余饭后有以斗蟋蟀为乐的风俗

贴三伏贴

三伏贴,是一种膏药,如银行卡大小,一般四个为一组使用。在夏天农历的头伏日期贴在后背一些特定部位上,据信可以治疗预防冬天发作的某些疾病(如鼻炎,气管炎,咽炎,哮喘等),针对不同的疾病,一般要将四片膏药一起贴在后背的不同位置,保持八小时即可揭下。

吃“半年圆”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农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由於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送瘟神

三伏暑天,赤日炎炎,也是瘟疫疾病的爆发期。过去人们在河船上要举行祭祈活动,将船划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以示送走瘟神,百病无踪。

煎青草豆腐

大暑节气来临,温州人有煎青草豆腐的习俗。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半年节

农历六月十五日为全年的一半,正值大暑节气,叫“半年节”。一家人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会聚在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着团圆与甜蜜

9、蟋蟀文化散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一词大概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976年12月-984年11月)时期,接下来就由我带来蟋蟀文化散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蟋蟀引起古人的注意和观察那是很早的事情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蟋蟀》之篇。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观察到秋季转凉,蟋蟀入堂的自然规律,留下了“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之类的诗句。

汉朝初期成书的《尔雅》,把蟋蟀释解为蛬,亦写作蛩,蛩是指蝗虫一类的昆虫。汉魏时期,人们称蟋蟀为吟蛩,即善于吟叫的蝗虫。魏晋时代,则常称蟋蟀为促织,亦称之为趋织。其音皆与今俗称之名蛐蛐相近。促织、趋织、蛐蛐的得名都是因为蟋蟀的鸣叫之声而起的。从训诂学角度考虑,促织、趋织、蛐蛐皆为同音转化而来。人们从蟋蟀的得名可知,这小小昆虫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兴趣,起初并非因为它们好斗,而是由于它们那悦耳的音乐般的鸣叫声。

蟋蟀的鸣叫声,在不同境遇的人们心目当中,往往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受。妇女们听到蟋蟀的鸣叫声,就会想到秋气转凉,仿佛蟋蟀的鸣叫声是在催促她们赶紧织布,缝制寒衣了。深宫佳丽,异乡游子们听到蟋蟀的鸣叫声,就会感觉着其声如泣如诉,切切凄凄。杜甫就曾经触景生情的感叹吟咏:“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畜养蟋蟀,静静地听其鸣叫声音的,这已经难以稽考了。现在可见的最早的是五代人王仁裕所书写的《开元天宝遗事》,书中说:“每至秋时,宫中妇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宋代人顾文荐《负曝杂录》中说:“镂象牙为笼而畜之,以万金之资付之一喙”。斗蟋蟀之风是否是从此开始的呢?他又说:“其来远矣。”远到何时?他没有详细解说。

现在有些昆虫学家、文化史家,认为斗蟋蟀当始之于唐朝的开元、天宝年以前,虽然没见什么书中说过,但也未必民间就没有这种事情。因为从当时长安斗蟋蟀的盛况来看,不可能是在短期之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俗游戏。因此可以说,斗蟋蟀迄今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南宋在斗蟋蟀史上是最著名的时代。那个时候斗蟋蟀已经不仅是限于京师,也不仅是限于贵族豪门,一些市民百姓,甚至就连一些僧尼闲来无事也喜欢斗蟋蟀取乐。相传活佛济公就曾经为了自己养的一只名叫铁枪的大蟋蟀死了而倍感伤心,并为之安葬,还作悼词、祭文以作纪念。甚至一些喜欢养蟋蟀的人,蟋蟀死了之后,把养蟋蟀的用具都一起埋葬。镇江南宋古墓中就曾经出土过这类蟋蟀笼子。当时文坛、画场,以促织为题之作,连篇迭踊,盛况空前,足观一代之风尚。美国大地自然博物馆里藏有一幅儿童斗蟋蟀情景的中国画,就是南宋时期的产物。

南宋出了一位有名的蟋蟀宰相,即南宋将亡之际的权相贾似道。贾似道不以军国为重,政无大小,什么事情都在西湖葛岭的私宅里裁决。襄阳被蒙军围攻了好长时间,他竟然隐匿不报,也不派兵全力援救,整天就在家里与群妾斗蟋蟀玩。作为一代权相,斗蟋蟀误国,落得个千古骂名。然而作为一个斗蟋蟀的爱好者,他却积累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蟋蟀研究的专门著作《促织经》,这本书堪称是中国昆虫学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促织经》原著早已经失传,现在见到的是明朝人周履靖的续增本。全书洋洋万言,详细地介绍了捕捉、收买、喂养、斗胜、医伤、治病、繁殖蟋蟀的方式方法,对于昆虫学史的研究,亦不失为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明清两代历时五百四十多年,斗蟋蟀之风经久不衰,尤其以明朝宣德年间最为盛,因为其间出了一位酷好斗蟋蟀的皇帝,岁岁有征,民不堪扰。为进贡一头蟋蟀而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事情出现不少,可谓是中国民俗蟋蟀文化史上的血泪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精心地将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写成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促织》。这篇小说入木三分地揭示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昏庸荒诞,堪称是一篇蟋蟀佳作。

贾似道的《促织经》问世以后,明清两代有关蟋蟀的专著又相继出过多部。例如明代刘侗著的《促织志》,清代石莲写的《蟋蟀秘要》,朱翠庭编辑的《蟋蟀谱》等等,等等。这些著作,大都是以贾似道的《促织经》为基础而编写成的。近代李石孙、徐元礼等人又编辑出版了一部集大成之作《蟋蟀谱》,全书十二卷,为盆图一卷,卷首一卷,谱十卷。这本书的内容,仍然是没有突破前人的窠臼。

纵观历史,北京斗蟋蟀之风可谓是源远流长,在明清时期的一些文献当中都有记载。例如,明朝袁氏的《畜促织》中说:“京师人至七、八月,家家皆养促织。”清朝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讲:“都人好畜蟋蟀,秋日贮以精瓷盆盂,赌斗角胜,有价值数十金者,为市易之。”

清朝的王公贵族,是在入关后才开始嗜好斗蟋蟀的。每年秋季,京师就架设起宽大的棚场,开局斗蟋蟀。牵头的是织造府,因蟋蟀有促织之名,也就隶属于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了。织造府发表告示规条,兴师动众,北京城则成了一座以斗蟋蟀为乐的大赌城。

解放前,北平庙会上的蟋蟀市场,摊贩少则几十,多则数百,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入秋天,京郊周围田地、草丛、乱石堆和废墟当中,扑捉蟋蟀的人,老少皆有,成群结伙,兴致之浓,不亚于打猎和钓鱼。北京平民百姓斗蟋蟀大多数都是属于游乐性质的。据一些北京老人们回忆说,早年规定以二十四罐为一桌,即一组。斗前先比较双方蟋蟀的体型大小,如同现在的.拳击比赛,不是同一等级的不相斗,蟋蟀的个头大小相当才能放入盆中一决雌雄。斗蟋蟀多数以月饼、花糕、水果等食品为赌注,胜利一方的主人及围观者均可以大饱口福,以求一乐。

斗蟋蟀的游戏大约从唐朝开始,一直延续到近代。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前几十年,社会上斗蟋蟀的游戏几乎渐近绝迹。自从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活动的多样化,民间斗蟋蟀的古老风俗又复发起来。据说上海已经出现了几万人参与的蟋蟀市场,天津、济南等地的一些城市也都先后建立起了蟋蟀协会,组织斗蟋蟀大赛,斗蟋蟀已经不是少数人的手段了,已经和钓鱼、养鸟、种花一样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彼此交往、陶冶性情的民俗文化生活,或可称之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蟋蟀民俗文化吧。

蟋蟀文化,说到底不是蟋蟀的文化,而是人类历史的社会文化,如何看待这种社会文化,反映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中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是一个富有深厚底蕴的国家,蟋蟀文化作为华夏古老的文化之一,有它的起源和发展史,自然也就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10、蟋蟀的特点

蟋蟀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约 4649 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

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

(10)蟋蟀的风俗扩展资料:

蟋蟀文化:

2010年山东宁津县被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气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中国斗蟋风俗约自12世纪中期以后,江浙一带开始流行。研究蟋蟀的古谱、斗虫技艺此前以南方为主。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方虫家渐渐发现了山东蟋蟀的优势,而且本地虫源越来越匮乏,于是纷纷北上收虫。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几次全国大型的比赛中,宁津蟋蟀数次夺冠,渐渐名声大振。

每年收虫季,众多买家从上海、江浙甚至广东赶来宁津。宁津本地农民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加入抓蟋蟀售卖的行列。渐渐地,一些“虫贩子”也开始做起中介的生意,从农民手中收购蟋蟀再卖给玩家以此盈利;与此同时,蟋蟀罐等相关产业也在当地蓬勃发展。

玩家收到好虫后,便带回当地斗场上与其他蟋蟀一决胜负。当前玩虫风气,当属上海较重,各地胜出的蟋蟀往往都被带往上海参加级别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比赛。在斗场上,宁津蟋蟀的名气越来越大,近些年屡屡卖出万元高价。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