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风俗文化-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1、潮汕人有些什么习俗?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参考书目:
《中国菜精华大全》王洪选编
《潮汕熟语集释》蔡英豪编著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林伦伦编
《潮汕俗语集》蔡绍彬遍注
2、开封民俗文化有哪些
开封庙会
开封庙会是开封一部分景区紧随市场需求,弥补春节旅游市场的空白,而开发出的旅游项目,经过历年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创立了具有开封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开封万岁山春节大庙会、翰园庙会、民俗文化节等近年来已成为开封地区以及中原地区又一旅游新亮点。
中文名
开封庙会
外文名
kaifeng temple
举办时间
春节期间
举办地点
开封部分景区
代表性庙会
万岁山春节大庙会
庙会介绍
开封庙会是开封一部分景区紧随市场需求,弥补春节旅游市场的空白,而开发出的旅游项目,经过历年发展逐渐形成规模,创立了具有开封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开封万岁山春节大庙会、翰园庙会、民俗文化节等,成为开封地区以及中原地区又一旅游新亮点。[1]
庙会起源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一般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会抬头等节日举行。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万岁山庙会”[2](农历初一至十六 )都是国内有名的庙会,最富有过年的特色。
庙会也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春节俗称过年。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地每逢春节都会有一系列的庙会活动,庙会也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庙会
庙会历史
开封是典型的旅游城市,春季有清明节文化节,夏季有清凉节、荷花文化节、秋季有菊花文化节,但冬季旅游一直较为空白,没有东北的皑皑白雪,也没有热气腾腾的温泉,更没有南方的四季如春。开封冬季尤其是春节旅游市场比较空缺,一部分景区紧随市场需求、开拓创新,开发出了不少非常有特色而且十分应景的旅游项目,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并逐渐形成规模,开封庙会由此产生。
举办地
万岁山
万岁山春节大庙会,是开封市万岁山游览区有限公司于2003年开发的冬季旅游项目,历经十二年发展,以年味气氛、演出规模、传统民俗、开封小吃、娱乐活动,区别于传统庙会的独特武侠特色,每届庙会都要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1]
万岁山春节大庙会作为每年春节期间开封旅游的龙头活动,[2]对开封春节旅游以及创建国际化旅游名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被媒体誉为:“中原最超值庙会”和“中国最具魅力庙会”。[1]
开封万岁山庙会庙会特色:
1.年味十足
庙会期间万岁山·大宋武侠城景区春意盎然,一派火红景象。寓意吉祥的福门福柱、高高悬挂的大红灯笼、迎风招展的鲜明旗帜无不昭显着过年的节日氛围。一簇簇桃花、樱花煞是惹眼,浓浓春意扑面而来。景区内外处处披上节日的盛装,无一不在向广大游客传达吉祥如意的节日氛围!
2.武侠风情
景区以大宋武侠作为核心旅游产品定位,以《岳飞传》、《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宋代武侠题材为背景,常年推出36部(每天60多场表演)实景武侠剧演出,达到全景式、系统化展现大宋武侠豪情及江湖百态。同时推出了以《武侠影视体验厅》和《李逵断案》为代表的互动剧目演出。2016年国庆推出大型水浒实景局《三打祝家庄》。
2015年5月1日针对游客开放的仿宋代市井“江湖街”,位于景区武侠路东段,包含:镖局、赌坊、当铺、酒铺、书场等实景建筑、道具,并穿插大侠、官差衙役、镖师、媒婆、货郎、乞丐等人模与游客互动,以及武侠实景剧,民俗绝活表演。
3.盛大演出
盛大的演出阵容一直是万岁山春节大庙会的重头戏,每届庙会万岁山景区都会斥巨资邀请国内外众多表演团体倾情加盟,可谓群英荟萃,精彩纷呈。飞车、舞狮、戏曲、歌舞,杂技、驯兽等,近百场节目。
4.民俗特色
精彩盛大的传统民俗巡游、传统民俗展示是历届庙会必不可少的一道风景。糖人、剪纸、蜡染、脸谱、酿酒、刻字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手工艺传承人每天在现场为游客表演其精湛的手工技艺,展示宋代传统民俗手工艺绝活,游客在观看的同时参与互动,感受千年文化传承。
5.开封小吃
开封小吃,名扬天下。万岁山春节大庙会期间景区特设开封特色小吃餐饮区,各种传统开封小吃云集庙会:小笼包子、炒凉粉、炒红薯泥、黄焖鱼、杏仁茶、胡辣汤、麻辣花生、锅贴、水煎包、馄饨、江米甜酒等特色美食。
翰园
翰园祭祖庙会是由中国翰园碑林景区举办的集祭祀、歌舞、文娱、商贸于一体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在原始音乐和粗犷的锣鼓声中,身着粗布服装的中华先民在礼炮声中三拜九叩,继而庄重肃立,在礼炮声中聆听祭文,追思懿德,秉承祖志。[3]
庙会坚持文明祭祖的根本主旨,穿插新年追梦的时代主题,着力打造别与民间传统庙会的城市旅游庙会。重点突出了春节年味氛围的营造,特邀了国内著名的演出团队倾情献艺,开展了近百项既具传统又有现代韵味的群众能广泛参与的民俗娱乐项目,汇聚了数百家数上千种特色小吃、传统商品、经典纪念品,推出了十余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承传文明,祈福你我,娱乐盛宴,文化大餐。[3]
红火氛围,中国年味。翰园庙会以红火氛围的精心布置缔造羊年春节的另类享受。春住翰园、彩旗招展、红灯笼温暖、造型门吉祥……五光徘徊,十色陆离,张灯结彩,年味富足。倘洋庙会,宾至如归,胜似回家,处处温馨。红火氛围;迎宾门、灯笼墙、发财道、三阳开泰、擂鼓迎春、绿荷穿越、纳福台、加禄帽、增寿桃、送喜锁、添财路等庙会全新景观的倾情打造出春意浓浓的庙会氛围。[3]
禹王台
[4]禹王台公园占地26.5公顷,古木参天,绿茵盖地,乔木、花灌木数万株,作为庙会会场的禹王台公园素享“千古名园”美誉。这里,不仅拥有“国保”级文物繁塔,而且拥有众多的殿堂、楼阁、亭榭、牌坊和大量碑刻,进入庙会会场,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设在红楼广场的“宗小姐抛绣球招亲”项目则别出心裁,演绎了“宗小姐”与当时云游至开封的盛唐诗仙李白一段姻缘佳话,其他各类旅游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也各有特色。如在情景剧系列展演中,脍炙人口的《水浒传》故事“杨志卖刀”、“孙二娘卖包子”以及“林冲操练马队”;“李白”、“杜甫”、“高适”因彼此倾慕而相约古吹台诵吟的“三贤相聚’等情景均生动再现。[4]
游乐展销活动多不胜数,彰显庙会海量内涵的本质属性。正宗的台湾庙口美食小吃展销,丝袜奶茶、红豆车轮饼、qq鸡蛋仔等台湾美食上百个品种;将举办包括开封小吃在内的境内外各地美食小吃展销,风味独特,令人大快朵颐;将举办儿童游乐活动,包括“激光枪战”、“青蛙跳”等数十种项目;还将举办动物表演活动,包括“小狗走钢丝”、“羊羊过独木桥”、“喜鹊报佳音”等,令人连声称奇。此外,高水准的书法大赛和摄影展也在庙会期间举办。[1]
上元灯会
大宋上元灯会把宫廷文化、民俗文化和彩灯文化融为一体,以“东京梦华·水韵宋都”为主题,推出了皇帝迎宾共赏灯会、百戏进皇宫、提灯闹元宵、点祈福灯、猜灯谜、御河彩船巡游等丰富多彩的大型演艺、互动活动,再现大宋上元夜盛景。[1]
上元灯会
民俗文化
清明上河园民俗文化节是清明上河园景区在春节期间为游客上演的一场“民俗大戏”,雅俗共赏的文化大餐、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及各具特色的开封小吃,将让游客体验热闹的大宋民俗年。[1]
其他景区
同时开封的其他景区也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特色迎春活动,如:开封府【包大人与您过大年】,相国寺【迎春祈福撞钟大典】、天波杨府文化展演、铁塔公园【铁塔光影秀】等丰富多彩的年文化活动
3、潮汕风俗有哪些比较有趣的?
■潮汕人外出习俗
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携带——旧时,人们上圩市多带市篮、箩筐;走亲戚带装礼品的花篮、藤篮,如远行携带衣物,平民用包袱,有的用水布作包袱,有钱人用藤荚、皮箱。解放后,人们时尚用军干用的背包、皮包,女人多花布手提袋、塑皮袋;80年代后,各式各样手袋、背包、皮箱,随人喜好。
交通工具——解放前人们外出多步行,远途坐船为多。计算路途远近,以10华里为一铺,通常走一小时。轿是富贵人家的交通工具,城镇多有专供雇用的轿铺,官贵者坐四人大轿,一般有钱人坐二人抬竹轿,新娘出嫁坐花轿。轿在解放后已弃用。本地极少有牛车,没有马车。解放后,驻军曾有马车,后也为汽车代替。
20世纪以前,内河近海交通靠木帆船、篷船,上苏杭、下海南及出远洋靠双桅红头船。汕头开埠后,门户开放,外国轮船纷纷到来,外资、华侨、内资轮船公司甚多,内河也行小轮船。至30年代水运发达,人们出洋南下北上做生意,多坐轮船,红头船退位。潮汕铁路1904年动工,1906年建成通车,成为汕头与潮州人们交通的主动脉。20年代末至30年代,潮汕各市县普遍筑汽车公路,1933年筑汕头飞机场;至此,海陆空交通全面畅通,有钱人、生意人,多以此为交通工具。清末民国初人力车(黄包车)成为市区路面的重要交通工具;但无论城乡,短途仍靠步行。解放后,大量单车出现,市区脚踏三轮车也多,至六七十年代,汕头成为单车密度最高地区。80年代后,汕头海陆交通全面发展,摩托车也成为全国密度最高地区;公路交通和市区公共汽车,也逐步发展。出门坐车、坐船、搭飞机,不管长途短途,已成为人们外出的习惯。平原地区过河,旧时多靠渡船,解放以来多已建桥,农村的小渡船,也已是凤毛麟角。
辞送——凡亲人挚友远行,必有辞送。潮人出洋谋生者众,远离故土,未知何日回归,亲情惜别,往往缠绵悱恻,或互赠礼品留念,或送钱财作盘缠,或煮鸡蛋甜丸送顺风,千叮咛,万嘱咐,世俗人情,至善至礼。旧时有“父母在,不远游”观念,今交通便利,人皆以事业为重,观念渐变。
宜忌——旧时远行者,路途艰险,多有求神问卜,选择吉日之俗。动身之时,宜说吉利话,忌说跌、沉、翻、倒一类词语。近年交通事故频生,司机和旅客,也还有求神保佑和掼珓者。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
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饮食习俗
蜡 笔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而饮食,作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自然在潮汕俗语中有着广泛的反映,其内容涉及到潮汕的小吃、特产,潮人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烹调讲究等等,潮人的饮食习俗在诙谐幽默的潮汕俗语中表现得更为具体生动、活泼有趣。可以这么说潮汕俗语也是探索潮人饮食习俗与文化一个不可多得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将有关潮人饮食习俗的潮汕俗语归纳如下,以请教于方家。
一.见诸潮汕俗语的潮汕小吃、特产
潮汕小吃是潮汕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芭,历代民间点心师傅博采众家之长,搜尽地方之特产,精心制作,逐步积累形成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艺术品。更以品种多样、用料讲究、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味道可口而闻名遐迩。其中的著名品牌在潮汕俗语中都有所表现:
1.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
老妈宫粽球指汕头市升平路头妈祖宫(即老妈宫)附近的顺德号的粽球。由于粽是用竹叶包裹,要打开吃了才知道味道,于是有此俗语。喻事久见人心。由于潮人有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而且在南方过了端午节,气候开始转热,故俗语中还有“五月未食粽,破裘唔敢放”的谚语。
2.苏南薄饼—嘴甜舌滑
苏南薄饼汕头市澄海区名产小吃,以入口即化,酥香可口为上品。以此喻某人能言善道,善于吹捧。
3.靖海豆楫—好着喉衰着齿
靖海豆楫揭阳市惠来县名产小吃,香甜可口,但因质地柔韧,牙齿不好的人容易粘在牙缝中。俗语以此喻有所好必有所损。
4.意溪饼—大块厚
意溪饼潮州市意溪镇名产—酥皮潮式月饼,比其他地方所产的月饼较大块,也较厚。以此喻较好的机会或较丰厚的收入。
5.棉湖酥糖—无粕
棉湖酥糖现揭阳市揭西县棉湖的名产,入口即化,不留余渣。以此喻无根据的乱讲一通。
6.老君堂香腐—楞楞
老君堂香腐潮州市下东平路老君堂所产姑苏香腐。质地硬韧,需慢吞细嚼。喻坚韧。
7.海山虾米—大插
海山虾米揭阳市饶平县三百门盛产的对插大虾干。以此喻有大的收入来源。
8.狮头鹅—大只雅
狮头鹅汕头市澄海区名产,个头大,体态优雅,肉质鲜美。俗语以此喻高大健美之人。
9.潮州柑—碰桶
潮州柑潮汕名产,个头大,汁多肉美,以前长期为出口外销产品。
10.赤内琵琶鸭背柿
赤内、鸭背地属潮州市潮安县的归湖镇,是有名的水果之乡,一个盛产琵琶,一个盛产柿子。
11.陈桥阿妈惊吊瓜溪东老爷畏麦
陈桥、溪东都属潮州市,一个盛产青瓜,一个盛产麦子,大家久食生厌。
12.南畔洲菜头—痛窟
南畔洲菜头汕头市澄海区盛产的良种萝卜,个头大。传说某农民一天早上下地,发现萝卜被盗,地里只剩下一个个的大窟窿,面对如此场景,老农只能对着窟窿心疼被盗的萝卜咋那么大个。由此喻损失惨重。
13.猪肠胀糯米
猪肠胀糯米即糯米香肠,潮汕有名小吃。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塞入猪肠制作而成,皮薄,馅饱,圆鼓鼓的。俗语以其外形喻某人衣着太过紧束身肢。
14.棉湖豆干—热单畔
棉湖豆干揭阳市揭西县棉湖镇的名产。吃时把豆干放入油锅中煎,只煎一面,使其半边焦黄味道香脆,另半边仍然乳白鲜嫩,吃起来别有风味。俗语使用同音相关的手法,喻单相思。
15.无可奈何舂甜
甜,潮人用糯米和红糖蒸成的一种糯米年糕。由于不易变质,方便保存,同时又耐消化,能吃饱肚子。是过去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者必备的食品。由于飘洋过海,出外打工,是事出无奈,故有此叹。
二、潮汕俗语所反映出来的潮人饮食偏好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对食物的选择不仅取决于其个人的机体特征、时代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等,而且更取决于其文化特点。不同的文化,对食物有不同的标准和消费方式。地处海滨的潮汕人对于食物更是有自己的一方见解和偏好。
1.年夜尖头冬节乌
尖头:江海交汇处的一种鱼。乌:乌鱼,一种淡水养殖鱼。冬节:冬至。在冬节至年关,此两种鱼最肥美。乌鱼是潮汕人较喜欢食用,也是比较值钱的一种淡水鱼,在潮汕俗语中有广泛的反映。与之相关的俗语还有“寒乌热鲈”(冬天的乌鱼、夏天的鲈鱼最为肥美),“乌鱼鳃,唔甘分厝边”(乌鱼味美,就连不能吃的鱼鳃都不与别人),到了六月,乌鱼不当令了,但这时苦瓜、勒鱼开始新鲜上市,于是又有“六月乌鱼存个嘴,苦瓜上市勒鱼肥”一谚。
2. 鲤姑喉吃赢草鱼头
潮人谓鲤姑鱼的头部与肚子之间的部位最好吃,比草鱼头还美味。鲤姑鱼到六月最为肥美,是趁时好货。故还有俗语“六月鲤姑”一说。
3.立冬蔗食病痛
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
4.夜昏东,眠起北,赤鬃鱼,鲜薄壳
晚刮东风,早刮北风,正是赤鬃鱼和短齿贻贝当令的季节。薄壳为潮汕特产,生长在江河的入海口,六月天的时候,生长得最为饱满,故有“六月薄壳—假大头”一说。
5.钱螺蚌仔—食酸嘴
钱螺、蚌仔两种贝壳类食物,个小肉少,不方便进食,同时也没有什么吃头。
6.三四卖梅,五六刮草
每年的三、四月杨梅当令,市面上就开始有人卖杨梅了。但“一粒杨梅,三斗火”,杨梅有热气,容易上火,不能够多吃。由于杨梅不易保存,过了端午节,市面上就没有杨梅卖了。即“水梅唔过四月八,杨梅唔过五月节”。
每年的五、六月天气热,街上开始有人卖草(凉份)。草,是三伏天潮汕民间小贩所卖的一种清热小食。一般都用一个大缸盛之,当有人购买时,用勺子从缸中一块一块的刮出装碗,并同时在碗中切割几下,撒上砂糖即可食用,与之相仿的消暑食物还有豆腐花。这些都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人称“草豆花,砍参割”(本小利大)。相关的俗语还有“别人草,别人糖”(别人的东西,可以任意挥霍浪费)、“草熬熟,天时变局”(夏天的天气变化无常)、“南肚浮乌云,草卖有存”(下雨天,草果卖不出去)等等。
7.三四桃李柰,七八犹甘柿
三、四月桃、李、柰成熟,七、八月份犹甘和柿子当令。
8.霜降,橄榄落瓮
霜降时,橄榄成熟可以收获。要用瓮来装是因为橄榄见风就起皱,需装入瓮中密封保存才长久。
9.食鱼爱食马鲛鲳,看戏爱看《苏六娘》
谓马鲛鱼和鲳鱼是好鱼,潮剧《苏六娘》是好戏。潮人特别爱好吃鲳鱼头,爱食到什么程度呢,有俗语“卖田卖地买鲳鱼鼻”以夸张手法极言鲳鱼头的美味。
10.食蛴试身份
蛴,蟹类的一种,壳的两端成锥状,大足瘦长,潮人喜用生蛴腌制生食,味极鲜美,但肠胃不好,易引起腹泻。
三、从潮汕俗语看潮人的烹调讲究。
潮人的烹调技术,注重色、香、味俱全,其悠久的烹调文化,通过散布在国内外的大小潮州菜馆,早就在国内和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潮州菜以海鲜见长,烹调用料,多姿多彩,采用鱼翅、燕窝、禽畜内脏和某些蔬菜,都是世界各国很少使用的。
1.潮州菜的制作方法
“煎炒烙”潮菜烹调中的三种主要炒盘工艺。炒盘时讲究“猛火厚香鱼露”。“炖” 潮菜烹调中四种清汤的制法。:就是用生鱼菜在滚烫的汤中泡熟,就象现在的吃火锅。潮菜中以汤泡类最为特色。特点是清甜可口,而且能保持原味。
2.潮州菜的“彩盘”艺术
潮州菜在装盘的时候,厨师用竹笋、萝卜、薯类等,精工雕刻成各色各样的花鸟之类或放上蔬菜,置于盘中做点缀之用。所以俗语有“莞荽姐叠盘头”之说。莞荽,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一种香菜,做为盘头配用。“姐”字纯粹是一种拟人化的尊称,并不意味就是女的。此俗语比喻走在前头的人和事。
3.潮菜烹调配料的讲究
有“嫩姜陈醋”、“生葱熟蒜”之说。调味用的姜要用嫩的,醋要用陈酿的。用葱时只需切碎无需炒熟,用蒜时就需炒熟。这些都是潮汕厨师们经验的高度总结。潮州菜还很重视调料,每样大菜上席时,必配上“酱碟”,有时是甜酱、有时是梅膏酱、有时是桔汁等等。这都要根据上什么菜而定。蘸上各种“酱碟”,吃起来风味更加独特。
4.潮菜宴席菜式的讲究
潮菜宴席菜式讲究饮食多样化,荤素结合。故有“食鱼食肉,还着菜甲”一谚。
4、潮汕人的风俗习惯
潮汕婚俗
潮汕人对于婚礼习俗是有一定讲究的,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托媒提亲 合婚定亲
“提亲”、“合婚”、“定亲”,即“四礼”的“文定”。首先由媒人到男、女方家提亲。经女家同意后,再由媒人到女家问明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并写成庚帖送交男方,若男方家里三日内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事(俗称“三日顺”),男方便把自己的庚帖交与女方,双方即可占卜合婚(也称合时日)。“定亲”又称 “订婚”、“行定”、“食定”,是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下定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白糖和面条等,女方必有回礼。定亲时男方要到女家去“食定”,一般是食甜蛋或甜面(若是四个甜蛋,只能吃两个;若是两个,只能吃一个,另一个要用箸一分为二)。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甜面汤(现多数是送面条和白糖),报告亲事已定。
行聘择吉 操办嫁妆
“行聘”又称“送聘”,是比较隆重的礼节,婚书帖式、聘礼等都有严格规定。清以前及民国初,富家除送金银、彩缎外,还有猪羊、酒果;贫家除送鸡酒外,还送槟榔;大多数地方还要送猪肉,俗称“洗屎肉”,以示报答女方父母养育之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除送金银外,还送收音机(电视)、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现在多数是纳聘金。女方在收到男方的聘礼之后,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主要有:鸳鸯蕉(双孖的香蕉,喻夫妻亲密无间)、猪肝猪心(表示肝胆同心)、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等。女方在复聘时,还要考虑男方堂上的老人,若老妈(祖母)在堂,须加送“老妈糕”;祖父在堂,应加送“老公饼”。女家在送猪心给男家之前,须切出一片,配糖、葱煮熟后,与女同吃;男方家收到女方送来的猪心猪肝后,也要配糖、葱煮熟后与家人及亲友同吃,取义“男女同心”。
“请期”也称 “择日”、“送日”、“提日”。行聘过后,男方即择定结婚吉日,包括裁剪结婚礼服、“挽面”和沐浴、确定迎娶的时间及时辰,并通知女方。手帕捻红糖,新娘出阁伊始要把包着红糖的手帕捻在手中,到夫家后,在盖井之前,要将红糖倒入井中,寄意新娘“合内合外合厝边”,“过门合人惜”;花头”、扇子(谐音“送子”)等。富有人家旧时嫁女,除办嫁妆和上述特殊物品外,还陪嫁田地,甚至寿板(棺材);现在则陪嫁电器、摩托车或汽车等。
迎娶新娘 仪式隆重
最后一礼是“迎亲(迎娶)”,即男方到女方家迎娶新娘。迎亲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新郎上门迎接新娘;一是派“好命人”上门代接新娘,新郎在自家门口等亲,新娘由女方派伴娘陪伴。迎亲的程序繁多,仪式隆重,。新娘在娘家和到夫家后都要分别 “食五碗头”,出门前还要给兄弟姐妹“分钱米”,吃“姐妹桌”。新娘上轿前,家人要端一盆清水,轻洒向花轿,有的则提一小桶清水,用红花(即石榴花)蘸清水喷洒花轿和花轿经过的一段路程。现在虽多用自行车、摩托车、小车迎娶,但仍有人保留此一习俗。花轿一般都要“彩青”。“彩青”主要是彩榕树(潮人称为 “成树”)枝和青翠的竹枝,以示对“夫有成,妻有德”的祝福。婚娶之日,男方家出入的门都要贴上婚联,门楣正中要贴上一条写有“麒麟到此”的红纸条。新娘到男方家门口,新郎要“踢轿门”、“扎如意”,新娘要“跨火烟”。新郎新娘进入洞房要吃“合房圆”。吃“合房圆”时“青娘母”要“做四句”,新郎新娘各吃两粒甜圆后互换圆盏,再吃两粒圆,俗称交杯换盏。此时,“青娘母”又要“做四句”。“做四句”要贯穿于迎娶的全过程,从新娘出门上轿到进入洞房,“青娘母”都要“做四句”。“闹洞房”时“青娘母”要代新娘与客人对歌,若遇到一些淘气者作歪诗打趣时,“青娘母”要立即“做四句”回击,帮助新娘化解尴尬局面。迎娶之日,要设婚庆喜宴,宴请前来庆贺的亲朋好友。
除上述仪礼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等仪式;满十二天或满四个月要行“归宁”礼——“返厝”。头、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烟起时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过夜。
我所知道的潮汕——风俗
对潮汕略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潮汕人,特别是在农村,经常要拜神,次数之频繁平均下来我想不少于4次/月吧,这要问我奶奶比较清楚,反正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是少不了的。于是,这样的习俗容易被外人等同于迷信。但在这里拜神反而更像是一项文化活动,人们把需要拜神的日子称之为做节,也便是节日。而入门媳妇的必修课之一便是要懂得在做节时提着贡品到某座庙祭拜。从小就习惯被勒令在先祖或者众神的牌位面前跪着,大人念念有词地教些说法,最经常说的一句就是保佑我读书长大,不敢为难先祖和众神,所以要求一般都是合理的,很小的时候偶尔也曾贪婪地想要考试考一百分。后来知道原来在流星面前许愿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流星一闪而过,下一次便很难凑巧再遇到同一颗了。相对拜神就比较固定啦,所以这样的愿望更像是承诺,彼此之间的。
除了拜神,潮汕其他的风俗也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比如中秋节,在这里赏月吃月饼并非重头戏,拜月娘(月亮)和烧瓦窑才是不可或缺的。拜月娘是我比较喜欢的,因为是女性神灵的缘故吧,祭拜的物品都比较绿色化,水果,糕点,甜茶,还有作业本,哈哈,小时候都要留些崭新的本本拜月娘,相信每个潮汕人都有这样的童年回忆吧。烧瓦窑,便是在空地上面用砖瓦搭一个塔,小孩子搭小塔大人搭高塔,往塔里面装些木头之类的易燃物,点燃。俨然便是一个大火塔,周围的人会向火塔泼些盐,可不只是单单为了钠燃烧好看的蓝色火焰,而是说这样便可以驱除家里的蚂蚁了或者来年丰收吧,呵呵好像是这样,奇怪的想法。烧瓦窑这个习俗相传是元末之时,为联合抗击外族人的侵略,地方居民中秋时候通过儿媳回娘家带书册糕(一种糕点)传递起义的信息,然后在晚上以瓦窑点火为起义信号,一举消灭侵略者。其实我也好久没有看过烧瓦窑了,都是儿时的回忆—_—!
儿时的回忆当然就少不了成人礼啦,当地称为“出花园”,“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最鲜艳...”当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快高长大之后,就要出花园了,大概是这样的。哈哈曲解了,其实潮汕的小孩子一出世,便是由花公花麽两位神灵庇护着看着长大,15周岁那年便要择日来答谢他们两位老人家这些年的的照顾,长大以后他们便可以省点心,腾出多些时间去照顾其他的小孩子^_^“出花园”那天,主角要穿着新衣服待在家里,拜花公花麽,宴请亲友,咬鸡头等等,哈哈,其实我也忘得差不多了。
其实,各地的农村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一些风俗,并且在慢慢丢失。。。
5、潮汕的民风民俗和传统文化
傩仪之副产品———潮戏
古代仪式、典礼和艺术之间的分界并非十分清晰,大概正因如此,许多学者认为,原始艺术绝大多数都直接与祭礼仪式有关,甚至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祭礼仪式的副产品。
(一)关童戏与傩仪。
潮州之“关戏童”以巫而事歌舞,乐神并以悦人,可视为古代巫舞之余绪。关戏童所祀田元帅,被尊为青娃神。农人祀之,犹田祖、田婆和土谷诸神。
关戏童之“关”亦为“观”,释为观看。“关”旧称召死灵问答为关亡,以巫为灵媒,召亡者之魂附于巫者之体以言祸福,此事必用符篆,如官府之文移,谓之“关”。关戏童,亦犹以符篆召亡魂附身于人之体而唱戏。
据传潮之关戏童,必以童子充之,古之倡优称之为侏儒。宋元戏曲史云:“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
“侏儒”即短小人,亦称童子。旧说部往往记以童男女祭神之故事。巫之事神,亦必以童男女献舞,以示虔诚,纯洁。潮俗呼巫觋为“童魕”或“童身”。
所谓“魕”,妖祥也。《淮南子》:“吴人鬼,越人魕”。古之俳优,以“童子”或“侏儒”充之。潮州关戏童,仍固守数千年侏儒之旧俗,又吸取了各地之特色,如请紫姑、关亡等。
如潮州农村,中秋前后常有关戏童之举,表演时,先由主其事者赴田间奉田土一杯归,安置香炉中,陈瓜果香烛拜之,名曰请田元帅。之后复邀集童子十余,推出一二人为脚色,拈香闭目,蹲坐中央。群童四周果香烛拜之,每人各执香火一炷,上下左右摇晃,若鱼贯飞荧,火光缕缕闪烁。
6、潮汕人过端午节有些什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 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 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 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 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凭吊屈原
自古尽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众说不一,但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 屈原说的最早记载是: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此说相沿至今。 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龙舟竞渡
潮汕就有《保贺儿婿抢头标》的民歌生动地反映潮汕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 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 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 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 ”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潮汕的龙舟分为两种:有“真龙”和“假龙”。 “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有的也可不设敲锣)
吃端午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 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尤其是汕头老妈宫“双烹粽球”最为著名,最惹海外游子乡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刚回归故里,在汕头就专点“老妈宫粽球”,以先尝为快。品尝时先将包裹着的竹叶撕剥掉,呈现着热气腾腾,油香喷喷的糯米饭洁白晶莹,馅在里面的绿豆沙、瓜丁花生、香肠、虾米、香菇、猪肉、腐乳汁、胡椒粉等可口的馅料五彩纷呈,自然而然地令人馋涎欲滴,细细品尝,香、甜、嫩、滑、色、香、味俱佳。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
7、封丘县的名胜特产
特产
●李金梅毛笔:封丘县李金梅笔庄,创建于清代咸丰年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与安徽毛笔制作技艺属于同宗同源。该毛笔精选上等山羊毛、鼠狼尾毛、石獾毛、紫毫、过冬鼠须等动物毛料,经过选毛、脱脂、去绒、理毛、齐笔、清杂、汇笔、梳笔、捏笔、护笔、蹲笔、捆笔、栽笔、胶笔等八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以制作“纯紫尖”笔工艺最具代表性,精选云南纯野山兔毛加工而成。
●青堆树莓:树莓富含天然阿司匹林,具有抗感冒功效。树莓饮料具有防癌、抗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感冒、美容养颜、抗衰老、护发护齿、解渴、增加食欲等功效。树莓又称覆盆子,全身皆可入药,是中药中一种重要的药材 。
主词条卷尖
●卷尖:卷尖是河南省封丘县汉族传统名菜,属于豫菜系。由大肉、鸡蛋、芡粉以及各种调料制作。曾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御用菜”。是河南封丘传统宴席上最常见的荤菜之一。
●石榴:封丘石榴据《封丘县志》记载,西汉武帝时,陈桥镇便有了栽培石榴的记载。 在清朝初年,曾是河南贡品石榴。最有名的有钢石榴、铁石榴、红石榴、酸石榴和白石榴等品种。
主词条封芹延菠
●芹菜:封丘芹菜栽培历史悠久,当地自古有“封芹延菠”之称,号“贡芹”,又简称“封芹”、“琉璃脆(慈禧太后赐名)”。 据《封丘县志》记载:“芹菜四时均有。而春种、夏移、冬成者,嫩而无渣,为封特产。 大将石守信获恩赐贡芹,故有“封隐勋臣天下贡,丘野一方雪底芹”藏头藏尾联相传。 民族英雄岳飞之孙、南宋文学家岳珂在其诗《宫词一百首》中,亦有“金花诏纸夜封芹,首录先朝社稷臣”之句表述。
●留光火烧:《后汉书》记载:公元23年,光武帝东游曾驻此地,赐名“刘光”,后演变为“留光”。光武帝在此品尝到内软外酥、色香味俱佳的火烧,大加赞赏。
名胜
●青堆遗址:青堆遗址在县城东北16公里的青堆村东,是新石器时代遗址,高出地面约4米。遗址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遗物有石器、灰陶(条纹、方格纹)和俑腿。是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又发现蚌镰、陶罐、陶瓮。
●陈桥驿:陈桥驿站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陈桥镇。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开创了大宋300年基业。这里作为出过皇帝的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注入史册,一度成为护卫京都开封的四大名镇之一,是宋文化的源头,也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平丘:古平丘位于封丘县城东南25公里黄陵镇平街村。据《封丘县志》载,平丘春秋时属卫。
●古黄池:在古代封丘的历史上,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封丘的“古黄池”称谓就是来源于此。
●息氏墓:息氏墓是战国息氏贞烈之墓。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就是创作于此。
●翟母井:据历史记载,在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赠饭。刘邦得帝后,为报答翟母的恩情,下旨为翟母封墓修祠,地名改为“封丘”,还把翟母家中的那口水井赐名为“翟母井”。封翟母为封丘侯,设封丘县于延乡。
●使君祠:据《后汉书》记载,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墓呈八角形,尖顶,上植柏树一株。今存山门、使君殿、广生殿、玉皇殿、使君墓、端门和古碑4通,古柏1株。光绪六年(1880年),敕加“普佑”封号,颁发“千里秋成”匾。
●城隍庙:城隍庙,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
●石佛寺:胡村石佛寺的始建,无记可考,只有到明朝正德年间重建胡村石佛寺时才刻碑记之。
●虫牢:虫牢又名桐牢亭,俗称桐窝。春秋时属郑地,今居厢乡桑村东北牢坑为其遗址。周定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86),晋景公召齐、卫、朱、杞等9国诸侯在郑地虫牢开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虫牢之会。
●天爷庙:天爷庙位于封丘县居厢乡安上集村东南隅土岗上。相传,它始建于明代。庙碑载: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现存山门、大殿、后殿等。山门设正门和侧门,大殿梁架有彩绘,后殿为两层楼,彩画梁架,山门有台阶,两侧有井两眼,东西对照。砖木结构,硬山顶,灰瓦覆盖。
●关帝庙:关帝庙位于城关镇西关村东南部。相传,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年)毁于水,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宣统元年(1909年)、民国15年(1926年)先后修缮。其规模原占地面积20余亩。今存大殿1座,带卷棚拜殿3间,歇马凉殿3间,有清代关公塑像等3尊,宋代铁天官像1尊。
●两程夫子祠:两程夫子祠位于冯村乡永头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代程氏迁居此地,为敬奉先祖而建。两程夫子程颢、程颐为宋代理学家,对后世影响很大。这里有山门、大殿、照壁和东西厢房,增修二亭,大殿内奉两程夫子塑像和牌位,有“顾余烝尝”匾和对联1副。两厢敬奉两程的成名弟子牌位。存古牌位两尊,古碑两通。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于县城东大街路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39年,美国牧师海玉节兄弟传教到封丘建造,南北长大教堂1座。另有牧师住所1座,二层楼房,西式建筑。
●东仲宫节孝坊:东仲宫节孝坊位于陈固乡东仲宫村,在路中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为表彰孙承绪妻周氏、任氏所建。其造型为2层3间4柱坊,中间高,两侧低,中间可通人、车。中间檐下书“圣旨恩荣”4个大字,第2层横书“已故生员孙承绪妻周氏、任氏之坊”。柱上雕花纹,石质。
●何家铺牌坊:何家铺牌坊位于司庄乡何家铺村东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乾隆年间。中间高,两侧低,4柱3间2层石牌坊,顶部屋脊式。由于沙土深埋,坊体书写内容与雕饰不明。
●八角井:八角井位于潘店乡潘店村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为潘美所建。清顺治本《封丘县志》:“八角井,在县东二十里潘店。井有八角,不方不圆,旁有九井云。”
●何家琪墓:何家琪墓位于冯村乡小里薛村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何家琪小里薛人。光绪元年(1875),在河南乡试中考取举人第三名,曾报名入闱。因时局动荡,放弃仕途,就任洛阳教谕,后升汝南教授。著有《讲学规约》、《讲志圣社规》、《天根文抄》、《天根诗抄》等。他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是明清时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赋碑:海棠赋碑因苏轼撰写《海棠赋》,镌于石上而得名。
●塔儿经碑:塔儿经碑上刻经文款式,如螺旋形,下阔上锐如塔状,故得此名。据载,经文为宋时苏小妹所书,字径三分,端楷颜体。其右下角载汲县王谏书、鄢陵刘允成临。
●烈士纪念塔:烈士纪念塔是1952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烈士而建。塔上铭刻着封丘县革命烈士历史事迹和部分烈士名单。
●青龙湖:位于封丘县城东南18公里处的“青龙湖”与黄河仅一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年)黄河决口时留下的一处自然湖泊。湖水面积2200亩,蓄水量300万立方米,南北长6.5公里,平均水深2米以上,最深处可达8米。因水深色青,南北狭长,宛如巨龙,故称青龙湖。
●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黄河下游湿地区,由封丘县和长垣县境内部分黄河滩涂、背河洼地组成,长70公里,平均宽度3.5公里,总面积22780公顷。保护区内共发现有鸟类达156种,野生兽类12种,两栖、爬行动物9种,鱼类32种,植物745种。鸟类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鸟类10种,二级重点保护的鸟类29种。
●黄河曹岗险工:黄河河南段因泥沙含量大,河床一般比堤背面高3米~13米,称之为“悬河”。曹岗险工处,黄河河道由东西流向急转为南北流向,形成横河,河水急冲堤坝,形成险中之险,临背悬差为全河之最,世称黄河第一险工。 方言俚语
河南封丘方言中有非常丰富的子尾变韵。从语音形式上看,这些子尾变韵更倾向于合音,是一种特殊的合音音变;从词语构成角度来说,子尾大部分附加在名词后面,也可以附加在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后面,从而构成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名词化标记。
封丘方言中韵母共有33个,动词在变韵的韵母共有25个,只有韵母为[e a o tm ιοçυçχο]时动词不变韵。动词的主要韵母主要是向着[εο]两个及它们的变韵形式变化,即向着杨元音的方向演变。动词韵母的韵尾出现了弱化甚至脱落。当韵母为开口呼和齐齿呼时,动词的主要元音变韵变作[←→e],当韵母为合口呼和撮口呼时,动词的主要元音变作[□],而当主要元音为[e]时,变韵为[φ]。动词的主要元音变韵,即它们的介音没有弱化或者脱落,而是韵腹变化,韵尾脱落。
韵母为[□□]时,韵母变作[←→];韵母为[ε ai an ei en](韵母为[e]时大部分是不变韵的)时变作[e];韵母为[i]或有[i]介音(即为[i in ian] )时,韵母变作[ie];韵母前有介音[u](即为[uai uei uan uen])时,韵母变作[ue];韵母为[y]时,韵母变作[ye]。韵母为[au ou an en]时,韵母变作[□];韵母有[i]介音的[iau ion in ian]时韵母变作[i□];韵母为[u]或有[u]介音的后鼻音(即[u un uan])时,主要韵母变作[u□];韵母是[yn]时变作[y□]。动词重叠表完成时,两个都变韵,若不表示完成义,则不便韵。
文化现象
封丘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清河集村是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开封市祥符区也是祥符调发源地)。
地方风俗 ●生子习俗●蛋俗:《封丘县续志》载:“妇将生子,母家必预制衣帽以被不时,及临蓐,招稳婆收生,书柬报母家,母付以鸡子。” ●嫁娶习俗封丘县流传:去(娶)的早,赶鸡叫,婚礼仪式举行越早越好,赶早不赶晚,最好是在鸡叫之前,这样两人才能白头偕老,即:夜半嫁娶。
●婚前习俗: 下礼:其实也是婚礼的一部分。婚礼一早,男方将准备好的两架盒子,一架礼盒,一架穿着盒,抬送女方。礼盒上还要有三样东西,一把扫帚、一块砖样大的曲、和一只公鸡。 送贺:特指给男子送贺礼,是庆贺男子娶妻的一种礼俗。 压床:又称压喜床,压新床等,中国汉族婚俗之一。青年男女结婚的头天晚上,新郎家要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把床铺好,然后新郎请一个或者两个弟弟和自己一起在新床上就寝。 添箱:又称添房。婚姻礼仪。是接到男家请期后,女家将嫁女的吉日写成喜贴,送往各亲友家,凡接到喜贴的亲友,一般均以钱物为礼送至女家贺喜。 ●嫁娶步骤:压箱;迎礼;上轿;下轿;看新人;婚灯;叫九。
●婚后习俗: 闹房:也叫闹洞房,就是新婚花烛夜亲朋毕集饮酒,欢呼戏谑或恶作剧至深宵达旦,谓之:“闹房”。 瞧亲:婚后后第二天,新娘的伯、叔、舅、姑父、兄弟等到新郎家里瞧看,称为“瞧亲”。同时给新娘送饺子、果子等吃食。古时为第三天“瞧亲”,现在改为第二天,第三天回门。 开拜:是指新婚后第二天黎明,新娘早早起床,洗漱完毕,从柜子里拿出转为公婆准备的两封果子,到公婆屋里拜见。新郎新娘磕头后承上礼品再向老人问安。 回门:回门又称归宁,是指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新婚夫妇新婚的第三天后回岳父母家,对于新娘来说,则是初为人妇后回到自己的娘家。新郎回门兴闹,咋闹都不能恼。 听房:闹新房旧俗。新婚夜暗中偷听新婚夫妇的谈话和动静;合卺(jǐn):结婚礼仪的一部分,指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的新房内共饮交杯酒(合欢酒);宴客,宴请宾客,力求排场。 ●结婚其他习俗:
涂抹新娘:新娘刚到新浪家门口,就会被迎亲队伍中的一伙人抹上一脸鞋油,而这时新娘是不会做出反抗举动的。
带彩回家:封丘县婚礼上在举行婚礼当天,女方一般只有大嫂和朋友到新郎家,临走时,抢亲的功臣们会在大嫂及同行好友脸上抹一些鞋油。带彩回家说明了封丘县婚礼习俗中保留着原始抢婚的习俗。 丧葬习俗●丧葬步骤:小殓、守灵、哭丧、大 殓、出殡、路祭、祭奠日等。 传统节令习俗●传统节令习俗:(汉族)春节 、元宵节、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七、冬至节、祭灶节、除夕。(回族)开斋日、宰牲节、圣忌。 土建习俗建造新屋上梁之日,贴对联、红方。中午时分,鸣放鞭炮,工匠师傅抱斗登上梁头,将斗中所盛“瓢梁糕(小馒头)“和糖果一把一把撒向围观的人,边撒边诵词,众人食糖抢馍十分热闹。 文学典故
●翟母进饭:楚汉战争中,刘邦被项羽打败,落荒而逃,路过延乡(今封丘县城西北隅),遇翟母便向她乞食,翟母赠饭。刘邦得帝后,封翟母为封丘侯,设封丘县于延乡。
●付诸东流:出处:《封丘作》诗:“生事应须南亩田,世事尽付东流水。”
●争长黄池:《史记·赵世家》:“晋定公三十年,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封丘县古名),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
●黄泽之地:古时期黄帝在“鼎湖(黄池)”铸造“东(天)”、“西(地)”、“南(人)”三个宝鼎后,乘黄龙升仙的荆山(荆隆宫)之地。
●玉门丰沮:雷氏被黄帝封在封丘荆龙宫乡“玉门丰沮(封钜)”,“玉门”为昆仑山三皇五帝“中央之国”。
●陈桥柳园:黄河中游南岸有渡口叫柳园(现隶属于开封市),北岸有渡口叫陈桥(现隶属于封丘县),隔河相望。村中住着放羊小伙陈桥和养蚕姑娘柳园,从小青梅竹马,一天黄河决口将两人分开,因为两人爱情感动了河神,河神搭了一座浮桥使之团聚。后来陈桥和柳园化为河神,保护一方百姓。
●系马槐:古越人金梦麟《题系马槐》诗碑,诗中赞道:“千古兴王地,擎天一柱巍。”
●其他典故
班昭《东征赋》:“涉封丘而践路兮,慕京师而窃叹。
王策《黄池芳草》诗曰:“春色满黄池,细草和烟碧,放犊牧儿闻,缓骑王孙惜,一自霸图空,千载成尘迹”。《封邑旧志》记载黄池芳草是封丘八景诗之一。
唐朝刘长卿《登吴古城歌》:“黄池高会事未终,沧海横流人荡覆”。 时间作品作者清初《满江红·自封丘北岸渡河至汴梁》陈维崧县名历史
封丘为“古封父之国”,丘,坟墓也,封丘即封父坟墓的所在地。封父是古代部落联盟酋长炎帝的后裔。一说为汉高帝因封翟母墓而置,即西汉置封丘县。后几经废置,隋复置封丘县。
姓氏发源
●封氏:南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说:“封氏出自夏诸侯封父之后,其地汴州封丘县有封父亭,即其所都,周初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重大事件
中国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一说公元前17世 纪),商军在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击败夏军,灭亡夏朝的一次战争,即鸣条之战。
春秋时期,五霸中的齐、晋、吴诸国,曾先后在封丘县结盟称雄。
战国时为抵御南方强楚的北侵,北方诸侯曾在封丘先后三次召开兵车之会。即:虫牢之会(公元前586年)、平丘(今封丘县城东25公里平街村)之会(公元前529年)、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其中以黄池之会规模最为庞大。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率兵驻扎陈桥驿,发起兵变,黄袍加身,开创了大宋王朝300年基业,使中国由乱到治,由分裂走向统一。
1958年6月,毛泽东主席在《红旗》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介绍一个合作社》一文,向全国70多万个合作社推荐封丘县应举农业生产合作社“很有些发人深省的东西”。
民族文化
●吹奏乐:吹奏乐以吹为主,辅之以伴奏,以达到音韵和谐,悦耳动听。如唢呐辅之以笙、笛、弦、琴、鼓、梆等。常见的节目是“百鸟朝凤”、戏剧“三哭殿”、“七品芝麻官”、“秦雪梅吊孝”、“三上轿”、“穆桂英挂帅”、“寇准背靴”等。
●管弦乐:管弦乐是以铜鼓、长号、曲号、套管号、提琴、胡琴等合奏曲,其特点是:吹奏起来气宇轩昂,“文化革命”时期中断。
●打击乐:打击乐以大挠、大钗、大鼓、小鼓、大锣、小锣、二钗、梆子、边鼓、手板、碰铃等配合起来,混合敲打。主要是造成声势,烘托气氛,用于舞台和民间文艺活动。
●民歌:封丘县旧社会的民歌大都是揭露剥削阶级、歌颂英雄人物、喜庆丰收的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歌颂翻身后的好日子,歌颂共产党,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毛泽东思想,歌颂四化建设,人民群众而自编了很多热情洋溢的民间歌曲。
●民间文艺:封丘县民间文艺活动已久,新中国建立后,民间文艺活动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迅速发展起来。活动于县城和农村的有狮子舞、高跷、旱船、秧歌、抬老四、龙灯、二鬼摔跤、大头和尚、放烟火、骑小驴、推小车等。
●封丘县大盛班:封丘县大盛班成立于清代中叶。是封丘县衙壮丁班管理的豫剧戏班。民国时期曾由孟广仁领班。当时流传俗谚云:“愿看大盛班的赤脊梁(戏箱简陋),不看义成班的花衣裳(戏箱好)。”
●封丘县民乐班:封丘县留光乡榆林村在清末时,每于年节玩大头和尚。1938年日本侵占该地后,社火玩不成,但尚有少数人会唱,经戏迷郭中倡导,便组织了一个豫剧科班,初名龙虎班,后改民乐班。
8、北宋风俗画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在宋代风俗画风靡之前,一些绘画已出现世俗化的倾向,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风俗题材虽在古代早有体现,但真正的顶峰却在宋代。
宋代风俗画的兴盛,与其“崇文抑武”的国策有关。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得到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繁荣的经济,使市民的意识高涨,提出了新的生活与审美理想。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的“风俗画”,这一时期的作品,除了延续辅助皇权“成教化、助人伦”的借鉴作用外,更体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愿望。
9、河南都有什么风俗习惯?
1.喝茶:在郸城,喝茶被赋予了另一层含义,特指吃晚饭。这可能是在困难时期,人们以红薯做晚饭时的汤叫红薯茶,并以此为晚饭,从那时而延续了下来的。
2.俺爸、俺妈:河南人说“俺”是一大方言特点。豫东人说“俺”的时候意为“我们”、“我们的”。当然,“俺爸”、“俺妈”以及其他一些称呼亲属的“俺某某”是用在对被称呼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说的。但在郸城,“俺爸”、“俺妈”却用在当面称呼父母时,尤其是小孩当面叫父母时都是“俺爸”、“俺妈”地叫,相当于“爸、妈”。
3.文:货币单位,相当于“元”、“块”。因此外地人听郸城人说“几十文”、“百文”时常一脸迷惑,其实就是几十块钱、百十块钱,但显得更为简略,而且略有显摆的意思。
4.迷见:丢失,找不到了。在太康等地也有此方言。比如说某某东西迷见了,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是“面了”,其实是丢失了。
5.招呼:修理,拾掇。如说“师傅,我车子坏了,请给我招呼招呼。”意思就是修理修理。
6.拿哩严、拿不严:“拿哩严”指办事成功率高,没有任何困难,“拿不严”则相反,没有把握。也可以用在对人,对某人“拿哩严”就是指对该人施加的影响足以左右其决定。
7.姑娘:本义是指未婚的女孩,在郸城除这一层含义外,还指姑姑。如“张三该叫她姑娘哩”,就是指张三的姑姑。
8.zhang:遍查字典均无此字,在郸城方言中是安装、放置的意思,如“把灯泡zang上”。在太康等其他县有“放、添加”的意思,如“往面条里zhang点盐”,就是指往里面放点盐。
河南人爱吃的饭有;
面条子;糊涂;结瘩;
月个晨导起来,将到集上,碰到一个吊杨车子叫我恁栽倒了,新红挂*子也给我挂*了/
叫我气里尚午面条子都没吃,歇老豆喝一碗糊涂。
毕头.算了、完了的意思."你不让我玩毕头!" “这一回我的牌很不好,说不定就毕头了”!
天歇了,俺颊屋有一群扁觜子,迷见了。恁谁物不谁物?
衅种---一种愣头青
半吊子---半傻子,不明道理
马几纽子---蝉
阿杂-脏
当当事-学习用功
家后-村后面
扎实-老年人健康
匪滚了----水开了
馍幅了____馍熟了
弄啥架势里____干啥里
各了败子____漆盖
小小抓_____麻雀
粘不粘(zhan)-行不行
近子-舅妈
跟些几个-有几个孩子
策个---前天
大策个-大前天
糊涂---稀饭
花老马噶子---灰喜鹊
马噶子----(你应该知道)
他脏我---他用东西砸我
当上-----上面
欧(二声)_______牛
翘蹄子-----去世
啥家什-----什么东西
半大橛子----男青年
破小子-----小男孩
帐家儿-----父母骂孩子的话
泼-------指小孩健康
抢白人-----欺负人
咋弄---- 怎么办?
飞(三声)------ 水
洋车子----- 自行车
付------ 树
一笛笛----- 一点点
一笛拉子---- 一丁点
头佛----- 头发
牡佛------ 梳子
哞(ou)逼---牛逼,不是一般人
刀梭头---- 女性短发
腻子----- 肥皂
仏(佛的第一音)-------说
啥家火-------什么东西
不管谈------不行
不沾闲------不行
丝气----一种味道,不太好闻的
啃桌子腿(吃桌)----吃宴
哙哙痒----挠挠痒
股堆-指蹲下
发七蛋-指蛮横不讲理
啥荒子?--什么东西?
面儿-明天
厥功----不稳当
适味(儿化韵)——舒服,爽的意思 例:那一家类烧鸡吃住算适味啊
光嘟子—不穿衣服光屁股
老末——最后的意思
枯楚——有皱纹,不平展,多用于纸张,人物面部gf~k
甜稃秸——甘蔗之类的东西
驭、吁(yu)——停,架车时对马、驴等动物的言语.
白动--别动
半肥--这个不好解释,大家佛佛吧,呵呵
小小zhuó---麻雀
褂衩子---衬衣
可是类---是不是
湿味---有意思
悲(笔)---笔
mó说---梳子>
落嗨(儿化韵)---傍晚
洋车子---自行车
裤衩子---内裤
浮---熟
头佛---头发
10、希望桥历史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第二阶段
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
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
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
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
第四阶段
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10)陈桥风俗文化扩展资料我国桥梁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即造型风格和装饰工艺。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曲线柔和、韵律协调和雄伟壮观上。而江南水乡的一些小梁细桥,则更使人联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桥梁装饰,在我国总的来说不算很发达,主要体现在石构桥梁中,其部位大致在人们易于驻足观瞻的地方。如常见的有螭龙、凤、狮、象、犀牛,并间有兔、猴、马、狗、云朵、莲花、芳草等图案。也有少数浮雕的河神像、武士像和人物故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