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冠县的嫁妆-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1、相亲到结婚这之间的礼仪程序都是怎样进行的?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凡结婚者,男方亲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亲厚友贺礼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丝绸、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艺装饰品者,讲究实用的则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关系者多“凑份子”相贺(多为现金),每份多少不等。现金用红纸包好,俗称“红包”。主家下帖宴请送礼者。近年,喜宴之风愈来愈盛,规格也越来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亲友多送些衣料、时装等物品,以示祝贺,也有相助之意。
下面是现在聊城结婚的具体细节,供你参考:
山东聊城冠县一带农村结婚习俗(细节)
参加了个婚礼,是聊城冠县那边的,挺热闹.把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同乐!!
新娘新郎是媒人介绍的,(现在农村大多数也是自由恋爱了,介绍的越来越少了.)不过在介绍之前他们就认
识,是小学同学.
结婚前一些时间,女方家里准备好了嫁装,等结婚那天女方带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准备好的是:一座新房子,再加床等用品.结婚前几天,新娘要找好伴娘和化妆盘头的人员.伴娘一般是自己院里的(直系或旁系亲属).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家先出车来新娘家拉嫁装(这一趟新郎不来),等拉走嫁装之后.新郎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新娘家,进新娘家后,要亲手给新娘带上喜花,女方要准备给他们做喜面.然后新郎和女方全家人合影.冬天新娘穿的一般都是里面套着一身红的套装,外面套婚纱,婚纱外面披两条红绸缎(也有披一条的)新娘要离开娘家,伤心的哭泣,不想离开.新娘上车时,要换双新鞋再上车.然后就一路的回新郎家去了.记得回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定不要是一条,不能走回头路.新娘要随身带的有:铜镜和糖果,在半路时,新娘把铜镜翻到正面来,是辟邪的.
来到新娘家,新郎把新娘从车里抱到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男方院里的人,在院子的上头摆上两把椅子,是让新郎的父母坐的.他们在院子里举行了:一拜天地,二拜爹妈,夫妻对拜的礼节.在举行仪式的中间,有好多人和新娘新郎闹,让他们抱一个,还有人跑过去把两人推到一块.越闹越旺,如果没人闹的话,就显得不太好啦.然后让新娘入东屋或西屋里吃喜面,新娘子吃了不能咽,得吐到门后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新娘进喜房,里面的人把门关上,不让进,给新娘新郎出难题,让新郎把新娘抱起来,应该说是举起来,让里面的人看到为止.进入喜房,又是一顿闹.闹一会,就该新娘子给大家磕头了,其实也不是真磕,主老婆婆喊着人名,最后掬一个躬就行了.磕完头,亲朋好友都开始拿"头钱".都拿完后,让新郎妈当面数,最后由她出钱凑个整数,给新娘收着.这些都完后,开始吃饭,新郎家自己请的厨师,在自家做.每个村上都有这样的厨师,手艺很不错.在吃饭期间,新郎和几个人轮番敬酒,新郎不喝.再后来就是双方父母聚聚,在见面时,摆上好菜好茶,但谁都不能动,只能看,这是习俗,不知道什么原因.
然后新娘子随父母回家,等新郎晚上去接回来.接回来后,可就是进入了闹洞房阶段了,不过俺没参加,没能见识当晚的热闹.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再接下来就是每天都有男方院里的人请新娘吃饭,认认门. 以上是我在网上给你查阅的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2、山东聊城的订婚都有什么程序啊?
山东聊城冠县一带农村结婚习俗(细节)
参加了个婚礼,是聊城冠县那边的,挺热闹.把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同乐!!
新娘新郎是媒人介绍的,(现在农村大多数也是自由恋爱了,介绍的越来越少了.)不过在介绍之前他们就认
识,是小学同学.
结婚前一些时间,女方家里准备好了嫁装,等结婚那天女方带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准备好的是:一座新房子,再加床等用品.结婚前几天,新娘要找好伴娘和化妆盘头的人员.伴娘一般是自己院里的(直系或旁系亲属).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家先出车来新娘家拉嫁装(这一趟新郎不来),等拉走嫁装之后.新郎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新娘家,进新娘家后,要亲手给新娘带上喜花,女方要准备给他们做喜面.然后新郎和女方全家人合影.冬天新娘穿的一般都是里面套着一身红的套装,外面套婚纱,婚纱外面披两条红绸缎(也有披一条的)新娘要离开娘家,伤心的哭泣,不想离开.新娘上车时,要换双新鞋再上车.然后就一路的回新郎家去了.记得回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定不要是一条,不能走回头路.新娘要随身带的有:铜镜和糖果,在半路时,新娘把铜镜翻到正面来,是辟邪的.
来到新娘家,新郎把新娘从车里抱到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男方院里的人,在院子的上头摆上两把椅子,是让新郎的父母坐的.他们在院子里举行了:一拜天地,二拜爹妈,夫妻对拜的礼节.在举行仪式的中间,有好多人和新娘新郎闹,让他们抱一个,还有人跑过去把两人推到一块.越闹越旺,如果没人闹的话,就显得不太好啦.然后让新娘入东屋或西屋里吃喜面,新娘子吃了不能咽,得吐到门后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新娘进喜房,里面的人把门关上,不让进,给新娘新郎出难题,让新郎把新娘抱起来,应该说是举起来,让里面的人看到为止.进入喜房,又是一顿闹.闹一会,就该新娘子给大家磕头了,其实也不是真磕,主老婆婆喊着人名,最后掬一个躬就行了.磕完头,亲朋好友都开始拿"头钱".都拿完后,让新郎妈当面数,最后由她出钱凑个整数,给新娘收着.这些都完后,开始吃饭,新郎家自己请的厨师,在自家做.每个村上都有这样的厨师,手艺很不错.在吃饭期间,新郎和几个人轮番敬酒,新郎不喝.再后来就是双方父母聚聚,在见面时,摆上好菜好茶,但谁都不能动,只能看,这是习俗,不知道什么原因.
然后新娘子随父母回家,等新郎晚上去接回来.接回来后,可就是进入了闹洞房阶段了,不过俺没参加,没能见识当晚的热闹.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再接下来就是每天都有男方院里的人请新娘吃饭,认认门.
3、聊城的结婚习俗?
建国前,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至于男女本人没有自主权,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正常的婚俗,一般要经过通媒、定亲、送婚帖、贺喜、迎亲、住日子等过程。通媒男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由父母央媒求亲,也有在儿童年龄即定婚的,俗称“娃娃亲”。若女方聘媒向男方求亲,名曰“倒提媒”,如女方要求男方条件高,习称“攀亲”。双方父母在对彼方年貌、人品及家庭财产情况探听了解后,认为基本可以,即行“允婚”。允婚时必男家先允,女方后允,互相允婚后即委托媒人换“小启”(俗称换小字),载明属相年庚及生辰日月。双方央人(多为算命先生)“合八字,无冲克和不中意处方可成亲。再另择吉日交换正式婚约,称“大启”。也有到男家亲自看的,叫“相亲”,若相不中,则不吃男家饭告辞。男女通婚年龄以女大为贵,俗说“女大一,穿金衣”、“女大三,抱金砖”、“女大五,赛老母”。
定亲多称“传柬”或“换帖”。男家写好柬帖(即定婚书)附彩礼送女家,女家回帖,作为定亲的依据。换柬后,亲友邻居送物送钱祝贺,男家备酒席答谢媒人和亲友。
送婚帖又叫“送年命帖”。男女到结婚年龄(一般女在十八岁以上,男小则十二三岁、大则二十几岁),男方根据女方的命相,请人择定吉期(俗称“选日子”、“看日子”),并将吉期通知女方,女方若同意,便选择吉日良辰,正式向女方送婚帖。帖上写明迎亲日期、新妇冠带、坐帐、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及禁忌等事宜。女方家中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置办被褥、衣物、首饰、家具等陪嫁,做婚嫁准备。
贺喜婚前,男方.的亲友邻居都备礼品祝贺。称“贺喜”。向待嫁的女子送喜礼,称作“填箱”或“添箱”。男方在结婚前一天备席庆贺。
迎亲俗称“办喜事”。迎亲的前一日,女方即将嫁妆送至男家。男方帖喜联、挂喜幛、铺炕、填枕头做好迎娶准备。晚上,新郎给近处的亲友长辈“行礼”。迎亲这天,按既定时辰,男方排列仪仗,吹鼓手奏乐,用轿(较贫者用车)到女家迎娶。娶亲有“大娶”与“小娶”之分。一乘轿为小娶,即备花轿一乘将新娘抬来,谓之“不迎亲”;大娶用两乘轿,新郎乘官轿到女家迎亲,另一花轿为新娘所备,去时由幼童乘坐,俗称“压轿童子”;轿内还要放一只大红公鸡,回时女方压回一只母鸡。不论大娶或小娶,其习俗大致相同。嫁女开脸、上头后便开始少吃少喝、坐炕待嫁的“禁闭”生活。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红袄、红毡、红头巾等。
是日,新娘早起梳妆打扮,蒙上头红,吹鼓手高奏喜乐,新郎在送女客的陪同下,拜辞岳父母,例行“谢亲”等礼,然后新郎先上轿,新娘由自家亲人用椅子抬入轿内,俗称“发轿”、“升轿”,宾客坐车随行。新娘升轿离家时必洒泪而泣,以示依恋。路上,大红纱灯开道,笙箫唢呐齐奏,车马轿夫前簇后拥,轿面四闭,新娘不得与外界接触,若路人相遇,即躲避让道。来到男家村头和门首,鞭炮齐鸣,并按规定的时辰和方向落轿。即有人点燃草束绕新娘所乘彩轿一周,称之“燎轿”,传说可以驱除邪气与不祥。在鼓乐及鞭炮声中,由娶女婆和陪女扶驾新娘进入大门,脚踏红毡(曰倒毡),至院内摆设的香案前,与新郎并立,行拜天地之礼,礼毕,新娘入洞房。有的地方入洞房时,男家长辈则在院子里撒大枣、栗子、花生(有的地方缝在被角内或装入枕头内),亦取谐音“早得贵子,并男女花着生”之意。洞房花烛高照,新郎揭去新娘的蒙头红,同吃“宽心面”、共饮“交杯酒”,并例行填枕等仪式,新娘开始“坐帐”,亦称“坐床”,多为一天。是日,不论辈份大小,好事者大闹洞房,直至深夜。新婚夫妇睡下后,有青年男女窗下“听房”(听悄悄话)的旧俗。新婚日,男家张灯结彩,帖红喜联,杀猪宰羊,盛宴款待亲友。境内还有抢娶的风俗。即同时同村若有多家娶亲者,则认为谁抢在前头谁家吉祥。故迎娶的时辰多在黎明之前。
住日子、会亲家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住两日,曰“住对日”,或女家下帖接闺女请女婿。,新郎、新娘双方同去岳家,此谓“回门”或“认亲”(俗说“接三天”)。女家设宴款待女婿,俗称“请女婿”。接三天回来,新娘拜见公婆及近族长辈,并祭告于祖祠或去祖茔祭奠,然后下厨房做饭。至第六日,男家复设宴“会亲家”,同时宴请至亲好友。聊城一带除3天回门外,娘家人还要接6天、9天、12天等;同时还有“住对月”的风俗,即新婚后一个月,娘家人把新娘接回去住几天,然后送回婆家。这种风俗至今存在。至此,整个婚礼程序结束。如此繁缛礼节,贫寒人家难以讲究,极贫者则由老人陪同新娘持一小包袱至男家即为完婚。
建国前,境内男女早婚现象较为普遍。富裕之家多有十几岁甚至八九岁即成婚娶妻者,女子的结婚年龄多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之间,有的“童养媳”十二三岁即被迫“圆房”成婚。另外,男子可以一夫多妻,除“正配”以外,其他均称为“妾”。未婚青年男女死后,也有的经人撮合将尸骨并葬一处,配成“冥婚”,亦称“结鬼亲”,或叫“阴亲”。贫困者无力娶妻,亦有入赘于女家成婚者,俗称“倒插门”,或“招养老女婿”。还有抢婚(多为寡妇再嫁)、近亲结婚等陋俗,建国后均被革除。
嫁女忌讳较多,如做嫁衣忌用寡妇及儿女不全者,寡妇不当送女婆,姑姑不迎娶新娘,姨、嫂不送娶,俗云:“姑不娶,姨不送,嫂子送了光着腚”。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自由恋爱和喜事新办,繁缛礼节多被革除。城乡自由恋爱者增多,但多数仍需媒人说合。双方认为合适,即安排见面,若互相有意,双方交换手绢或钢笔之类,此谓“换手绢”或曰“小见面”,然后约定订婚日期和仪式。订婚日,男方携带重金、重礼送至女家,女家设宴待客,即为“定婚”。女方同意后,择日到男家,称“认家”,男家长辈给“见面礼”。多有趁此照定婚像者,个别仍有换帖者。到了国家规定年龄,男女同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多数认为不举行婚礼不谓结婚,故多另行婚礼。婚礼较之过去大为简便,一般由婆家用车辆接新娘,也有娘家送来者。新婚之日,男家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盛宴宾朋。闹房之俗依然。城镇青年视举行集体婚礼或旅游结婚为时髦,简便文明,愈来愈兴。但是,门当户对的旧观念还根深蒂固,仍有恋爱不自由、索要彩礼、变相买卖婚姻、包办婚姻及早婚等现象。
凡结婚者,男方亲友街坊多有道喜者。至亲厚友贺礼较厚,一般多送喜幛。喜幛一般有布料,亦有丝绸、毛料、被面、毛毯等,也有送工艺装饰品者,讲究实用的则送炊具、茶具等生活用品。街坊一般关系者多“凑份子”相贺(多为现金),每份多少不等。现金用红纸包好,俗称“红包”。主家下帖宴请送礼者。近年,喜宴之风愈来愈盛,规格也越来越高。女方在出嫁之前,亲友多送些衣料、时装等物品,以示祝贺,也有相助之意。
下面是现在聊城结婚的具体细节,供你参考:
山东聊城冠县一带农村结婚习俗(细节)
参加了个婚礼,是聊城冠县那边的,挺热闹.把过程写下来,与大家同乐!!
新娘新郎是媒人介绍的,(现在农村大多数也是自由恋爱了,介绍的越来越少了.)不过在介绍之前他们就认
识,是小学同学.
结婚前一些时间,女方家里准备好了嫁装,等结婚那天女方带入男方家里.而男方准备好的是:一座新房子,再加床等用品.结婚前几天,新娘要找好伴娘和化妆盘头的人员.伴娘一般是自己院里的(直系或旁系亲属).
结婚当天早上,新郎家先出车来新娘家拉嫁装(这一趟新郎不来),等拉走嫁装之后.新郎等一队人马浩浩荡荡的来到新娘家,进新娘家后,要亲手给新娘带上喜花,女方要准备给他们做喜面.然后新郎和女方全家人合影.冬天新娘穿的一般都是里面套着一身红的套装,外面套婚纱,婚纱外面披两条红绸缎(也有披一条的)新娘要离开娘家,伤心的哭泣,不想离开.新娘上车时,要换双新鞋再上车.然后就一路的回新郎家去了.记得回去的路和来时的路一定不要是一条,不能走回头路.新娘要随身带的有:铜镜和糖果,在半路时,新娘把铜镜翻到正面来,是辟邪的.
来到新娘家,新郎把新娘从车里抱到院子里,院子里有好多男方院里的人,在院子的上头摆上两把椅子,是让新郎的父母坐的.他们在院子里举行了:一拜天地,二拜爹妈,夫妻对拜的礼节.在举行仪式的中间,有好多人和新娘新郎闹,让他们抱一个,还有人跑过去把两人推到一块.越闹越旺,如果没人闹的话,就显得不太好啦.然后让新娘入东屋或西屋里吃喜面,新娘子吃了不能咽,得吐到门后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然后新娘进喜房,里面的人把门关上,不让进,给新娘新郎出难题,让新郎把新娘抱起来,应该说是举起来,让里面的人看到为止.进入喜房,又是一顿闹.闹一会,就该新娘子给大家磕头了,其实也不是真磕,主老婆婆喊着人名,最后掬一个躬就行了.磕完头,亲朋好友都开始拿"头钱".都拿完后,让新郎妈当面数,最后由她出钱凑个整数,给新娘收着.这些都完后,开始吃饭,新郎家自己请的厨师,在自家做.每个村上都有这样的厨师,手艺很不错.在吃饭期间,新郎和几个人轮番敬酒,新郎不喝.再后来就是双方父母聚聚,在见面时,摆上好菜好茶,但谁都不能动,只能看,这是习俗,不知道什么原因.
然后新娘子随父母回家,等新郎晚上去接回来.接回来后,可就是进入了闹洞房阶段了,不过俺没参加,没能见识当晚的热闹.忙忙碌碌的一天过去了,再接下来就是每天都有男方院里的人请新娘吃饭,认认门.
4、冠县北陶镇以什么传统
郎庄面塑。
传统手工艺珍品,起源于山东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面塑花样丰富,题材广泛,“哪吒闹海”、“赵匡胤借头”、“舞狮”以及老虎、金鱼、青蛙、瓜果、花篮等,应有尽有。著名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赞其为“民间工艺品中的一枝奇葩”。
2008年6月14日,郎庄面塑被国务院列入公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方法
面塑制作过程,用精麦面粉发面,发好后在案板上用剪刀、梳子等工具捏塑出各种花样,然后蒸熟,上胶绘色、晒干即成。它的造形简练夸张。面塑为半浮雕式,经过蒸熟“发胖”,显现出一种浑厚的造型美。
着色也很大胆,常涂以大块面的红、黄、绿等原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再用少量的钴蓝和白粉点缀成花骨朵和小梅花,最后用墨绿勾画出任务眉眼和发色,造成色相度的对比,使面塑色彩更加活泼跳动、绚丽多彩。
5、聊城冠县订婚习俗 女方聊城冠县,提亲,彩礼需要多少?急
这是我qq空间里的一篇文章,可能对你有所帮助,请你参考!
《 彩礼的本意和多寡》
一、彩礼的本意:
结婚的时候 男方需要给女方礼金,多寡不一。其含义不一而论。早期,是定情礼物,手帕、贴身物件等表示两厢情愿、终身已定。进入私有制社会后,婚姻变成了买卖,彩礼变成了定金,女子变成了物资。在买卖婚姻中,彩礼表示女子的身价,有的地区和民族直称为身价礼。解放后,婚姻法明文废止了买卖婚姻,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延续下来,并且赋予了新的内容。即送彩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若女方反悔,彩礼要退还男方的,若男方反悔,则彩礼一般不退。彩礼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协商而定。
二、 彩礼多寡不一:也包括金银首饰、汽车、婚房等实物。
这与地域没有多大关系。城乡差别也不大。开始图个吉利
【百里桃一】,101元;大兴其道;接着越变越大,越攀越厉害。
【千里挑一】,1001元;
【万里挑一】,10001元;
【万紫千红】,万紫(50元)一万张,计50万,千红(百元)一千张,计10万;共计六十万。【一动一不动】,一动-----豪车,一不动------房产;
【三斤六两】,百元大钞上称称三斤六两。
三、天价彩礼是不是啃老、伤老?
现在的彩礼何止天价?何止是啃老?细算一下就知道,不说彩礼,就一套婚房(两室一厅80㎡)少说百万左右。就一般工人家庭需要多少年?女孩家也可以自己算算,自家现有多少存款?在说父母年纪越来越大,还要赡养爷爷奶奶,说句不好听的,砸碎骨头熬成油能卖几个钱?不是啃老而是嚼老。养儿防老从何谈起?!
四、振臂疾呼:
近年来,随着攀比现象的不断发酵,彩礼也在不顾一切的攀升!这也不单单怨女方,也在男方炫富,大搞排场,有的男的不争气,恐怕找不到媳妇,千方百计凑钱。但是,也有男方不花钱,真心相爱,因陋就简,喜事新办的。更有甚者,女方陪送豪车、婚房的!这就看是真爱?还是真爱钱!?呼吁全社会共同抵制这种【变相卖卖婚姻】的陋习!
6、山东过年有什么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
“腊八日”过后,人们开始忙年,购买、赶做新衣,操办年货。商店内外、集贸市场商品充盈,年画、对联、香、烛、鞭炮烟花等垂挂罗列,赶集人群拥挤,争相选购,一派节前景象。碗、筷、鞭炮烟花、腊烛、香、纸必购,寓意家丁兴旺、新春喜庆。腊月十五日之后,家家户户筹备节日吃食之物,推磨碾米、抹煎饼、蒸饽饽(馒头),寓意“新年丰满”,做豆腐,寓意“全家都福”,蒸年糕,寓意“年年登高”,割肉、杀鸡(吉)、买鱼,寓意“连年有余”。有“赔不完的嫁妆忙不完的年”之说。二十三日前后,家家清扫房屋,粉刷墙壁,以示辞旧迎新。
除夕,户户贴春联、过门笺,糊窗纸,贴窗花,挂年画,裱糊灯笼,房间、院落焕然一新。午后,水缸里挑满水,备好过年柴。柴多为豆秸、芝麻秸,有“烧豆秸,出秀才;烧芝麻秸,当大官”之说。家家户户灶房烟雾缭绕,炸、炒、煎、煮菜肴,调水饺馅,菜肴必备“合菜”、“鱼”,以求“全家祥和,年年有余”。傍晚,男子整装率儿孙去祖茔祭奠,烧纸、放鞭,告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此时,家家于财神、家堂、天地供位设好供台,过节事宜一应就绪。晚饭后,摆好供品,提灯笼按既定方向到十字路口或村头,迎财神,接家堂。迎接时先到既定地点就地撮土烧香、烧纸、磕头、放爆竹;迎至大门口时再次焚香烧纸、磕头,请祖宗或财神就位,并在院中燃放鞭炮。事毕之后,于大门口放置“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入宅;院内撒置谷草,意为备财神、祖先喂马;燃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亦称守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食糖果、瓜子,欢度除夕之夜。
午夜子时,发纸马、放鞭炮,供水饺。长辈率子孙敬天地、祭祖先、叩头礼拜,祈求全家平安,万事如意,节日气氛达到高潮。此后,全家老少同饮团圆酒,共吃辞岁饭。饭为素馅水饺,水饺里有包铜钱者,谁吃到则意味着一年发财。下水饺时保持肃静,不能拉风箱,不能说“破了”、“掉了”、“烂了”等晦气话。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尔后,男女循序出门,给同族长辈及邻居拜年。
正月初一,男女老幼均着节日盛装,见面互道“新年好”、“新年发财”等吉祥话。此日不干活,俗称“耍年”,亦很少有在亲朋家做客者。
初二,家家赶早起床,恭送“家堂”,饭后,去祖茔祭奠,曰“上年坟”。是日,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一般有“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之说。
同时,民间杂耍、踩高跷、耍龙灯、唱戏等文娱活动普遍展开。直至正月十五方止。
7、冠县北陶镇以什么传统工艺闻名
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以面塑工艺闻名全国。
郎庄面塑,俗称“面老虎”,起源于山东冠县北馆陶镇郎庄村,为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郎庄面塑多以小件、单件为主,长度3至5厘米不等。后来经过数代艺人的努力,面塑的捏制技术越来越精,种类也日益繁多,如今已有几百个品种、2000多种花色。
历史沿革
1990年,冠县成立了中国面塑开发总公司。同年,郎庄面塑作品荣获1990年广州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金奖”,郎庄面塑的代表人物郎王氏获得了奖杯、证书和奖金。
2008年,郎庄面塑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山东省诸城市的过年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
“腊八日”过后,人们开始忙年,购买、赶做新衣,操办年货。商店内外、集贸市场商品充盈,年画、对联、香、烛、鞭炮烟花等垂挂罗列,赶集人群拥挤,争相选购,一派节前景象。碗、筷、鞭炮烟花、腊烛、香、纸必购,寓意家丁兴旺、新春喜庆。腊月十五日之后,家家户户筹备节日吃食之物,推磨碾米、抹煎饼、蒸饽饽(馒头),寓意“新年丰满”,做豆腐,寓意“全家都福”,蒸年糕,寓意“年年登高”,割肉、杀鸡(吉)、买鱼,寓意“连年有余”。有“赔不完的嫁妆忙不完的年”之说。二十三日前后,家家清扫房屋,粉刷墙壁,以示辞旧迎新。
除夕,户户贴春联、过门笺,糊窗纸,贴窗花,挂年画,裱糊灯笼,房间、院落焕然一新。午后,水缸里挑满水,备好过年柴。柴多为豆秸、芝麻秸,有“烧豆秸,出秀才;烧芝麻秸,当大官”之说。家家户户灶房烟雾缭绕,炸、炒、煎、煮菜肴,调水饺馅,菜肴必备“合菜”、“鱼”,以求“全家祥和,年年有余”。傍晚,男子整装率儿孙去祖茔祭奠,烧纸、放鞭,告请祖先亡灵回家过年。此时,家家于财神、家堂、天地供位设好供台,过节事宜一应就绪。晚饭后,摆好供品,提灯笼按既定方向到十字路口或村头,迎财神,接家堂。迎接时先到既定地点就地撮土烧香、烧纸、磕头、放爆竹;迎至大门口时再次焚香烧纸、磕头,请祖宗或财神就位,并在院中燃放鞭炮。事毕之后,于大门口放置“拦门棍”,以防邪魔鬼祟入宅;院内撒置谷草,意为备财神、祖先喂马;燃烛焚香,灯火通明,彻夜不眠,亦称守岁。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食糖果、瓜子,欢度除夕之夜。
午夜子时,发纸马、放鞭炮,供水饺。长辈率子孙敬天地、祭祖先、叩头礼拜,祈求全家平安,万事如意,节日气氛达到高潮。此后,全家老少同饮团圆酒,共吃辞岁饭。饭为素馅水饺,水饺里有包铜钱者,谁吃到则意味着一年发财。下水饺时保持肃静,不能拉风箱,不能说“破了”、“掉了”、“烂了”等晦气话。饭后,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尔后,男女循序出门,给同族长辈及邻居拜年。
正月初一,男女老幼均着节日盛装,见面互道“新年好”、“新年发财”等吉祥话。此日不干活,俗称“耍年”,亦很少有在亲朋家做客者。
初二,家家赶早起床,恭送“家堂”,饭后,去祖茔祭奠,曰“上年坟”。是日,开始带上礼品走亲戚。一般有“初二初三看丈母,初四初五再看姑”之说。
同时,民间杂耍、踩高跷、耍龙灯、唱戏等文娱活动普遍展开。直至正月十五方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