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尊龙体育 » 风俗彩礼 » 赶煞风俗

赶煞风俗-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发布时间: 2022-11-08 23:14:13

1、传统民间禁忌有哪些?

用餐禁忌

吃相禁忌有很多。旧时汉族忌吃饭时掉米粒或吃完饭后碗底有剩饭,否则要遭雷劈;如果小孩吃不完饭,将来就会娶麻脸妻子或嫁给麻脸丈夫。忌吃饭时说“捧饭”,因为只有在人死后“做七”祭灵请亡灵吃饭时才说“捧饭”。忌用一支筷子扒饭,也只有丧俗中出棺时,棺上放五碗或七碗白饭,中央插一根筷子。俗谓鬼用单筷吃饭,故忌。忌吃饭时照镜子,认为会结巴。在别人家吃饭,忌把碗转来转去,因为“转”与“赚"谐音,主人家忌由此而“赚他人饭碗"。吃饭忌筷子摆在碗上,忌翻扣碗、盘,忌反手添水、添饭。客人忌翻鱼。青年忌喝瓶底酒。这些吃相禁忌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家人同桌吃饭时,大人们便会向儿女们传播这些禁忌并督促他们执行。尽管这些禁忌表面被迷信化了,但通常说来都是出于卫生、节约、礼仪方面的考虑。

食物禁忌是因对动物的喜爱而引起的。譬如,汉族有些地区有禁食牛肉的习俗。对于农耕民族而言,牛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因其有助于人,终年劳苦,又通人性,所以不忍杀食。汉族民间至今还有不吃马肉的习俗,认为马也与牛一样,有功于人,所以不忍心杀食之。南昌、瓯江一带百姓忌食龟、鳖肉,认为龟是有功之物,是它在唐僧取经时帮助唐僧师徒渡过八百里通天河,又运回了经书。所以人们敬之若神,禁忌杀食。

使用餐具的方式禁忌也有很多:如忌讳用手掌平托碗底,又忌用手捏着碗边,这是“丐帮"之相。不许倒扣碗于桌上,因为不吉利。因为生病的人服汤药后才将碗扣于桌上,表示不再生病服药。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一地放在桌子上,这种做法是很不吉利的。一般我们称为“三长两短",意思是表示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之后是要装进棺材的,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祥的事情。

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称“骂大街”。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责备的成分,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与骂人是相同的,是不准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同样意思,即吃饭与别人交谈时用筷子指人。

用餐时把筷子放在嘴里嘬,并不时地发出咝咝声音,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不礼貌。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讨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教养的体现,同样不能够允许。

用餐时要注意不要将筷子落到地上。所谓“落地惊神”,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的一种表现。因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当受到打扰,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敬,所以这种行为也是不被允许的。但有种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应当赶忙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个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应惊动祖先,然后再拿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用餐时将筷子放在菜里不停地扒拉,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筷子搅来拌去,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缺乏教养的行为,令人生厌。

用餐时筷子不能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扎盘子里的菜品,这同样是不行的,被以为是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出于好意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种做法要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只有给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疑是被等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因此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绝不被接受的。

孕妇禁忌

在旧社会,民间对孕妇流产、难产及生残缺儿和怪胎无法做出完全科学的解释,就捏造附会出种种迷信说法以告诫一般妇人,不但要禁食、禁视,在行动举止等方面也出现很多的清规戒律。

禁食

谁都希望自己生出的孩子健康、漂亮、聪明、活泼。要想生个好宝宝,做母亲的就必须遵照这些饮食禁忌,不让吃的坚决不吃,可吃的尽量多吃。虽然这些禁忌并没有哪些科学依据,大多是建立在感觉联想之上。

忌食兔肉。兔子三瓣嘴,吃了兔肉胎儿也会三瓣嘴。吃兔肉生子豁唇之说至少在东汉已经流传,当时的著名学者王充在他的《论衡》中专门记载。这一俗信的影响巨大,以致有些地方发展到了孕妇连兔子都不能见到,否则后果一样可怕。

忌吃狗肉。吃狗肉对胎儿不利的说法大约产生于唐朝。除了吃狗肉会化胎的危言耸听外,也有较为直观的联想认识:狗爱咬人,孕妇吃了狗肉会把狗性传染给胎儿,胎儿出世后也会爱咬人,至少在吃奶时爱咬乳头。

忌吃驴肉。吃了驴肉,将来孩子“驴性”,不听话。

忌吃公鸡。吃了公鸡,这样生下的孩子夜里啼哭。

忌吃螃蟹。吃螃蟹后,生下的孩子咂泡沫流口水,又说吃螃蟹使胎横难产。台湾民俗则认为吃了蟹,生出来的孩子像蟹那样抓扭别人的手脚。

忌食生姜。生姜外形“多指”,自然会让人想到生子多指,这一俗信也至少在东汉就已盛行。

忌食老鳖。老鳖脖子短,吃了老鳖胎儿脖子也短。

除了从外部形状上引起人们的联想外,还有从姜辛辣、刺激性强的特征出发,联想到容易使小儿生疮。无论如何,姜由此就被从孕妇的饮食清单中剔除。

行动禁忌

如果说,千奇百怪的饮食禁忌限制了孕妇的嘴,那么,花样繁多的行动禁忌就是限制了孕妇的腿。

例如建屋上梁,是极为讲究的,要有相对的仪式,要讲究吉日吉时,这就要严禁孕妇在场,因为在乡间视上梁为神圣的事,关乎一家的兴盛,没有人敢小看,被孕妇冲撞了要倒霉,而且无法破解。所以很多地方把上梁的吉时选在清早。

打井,也不能被孕妇碰上,否则会破了龙脉打不出水,或者打出水来又苦又涩。

造酒,被孕妇撞上,酒就酿不出。

采药,撞上孕妇,药效就会失去。

做豆腐,撞上孕妇,豆腐会坏。

养蚕,撞上孕妇,蚕会死掉。发展到顶峰,谁清早出门碰上孕妇,谁这一天就要不顺,事事不成,闭门家中坐,都保不准祸从天上来。

禁视

这些禁忌得以实施的原理是相同的,都建立在人与外界相互交感的原始思维之上。

孕妇不能看产妇生产,否则自己将来要难产。这条禁忌颇有点科学根据,因孕妇看到正在分娩的产妇的痛苦表情,听到产妇的叫喊声,容易产生一种精神压力,到自己分娩时可能会精神紧张,以致引发难产。

忌见到蛇,否则生下的孩子就会吐舌头。至于忌见到属虎的人,自然是猛虎伤人说法的一种演绎。

忌看傀儡戏,不然将生无骨的孩子。浙江丽水一带至今还有孕妇忌看电影、电视和看花脸戏的风俗

忌看戏中花脸,是为将来生下的小孩不会脸花。

不能进入新房看新娘,因为她是“双身人",“四眼相”,看了新房,新娘日后不是克夫守寡,就是断子绝孙。这说的是“四眼人"不洁,会冲克人。可是在鄂西北,流行“四眼人”动动眼睛、动动手还能治些病症,不管灵不灵,街坊邻居一定要登门邀请。尤其是那些同辈的男子汉或小伙子,眼里掉进点灰尘,要请四眼人用嘴吹吹;胳膊拧伤,要请四眼人摇摇;头痛感冒的要请四眼人摸摸等。这种习俗真可谓奇怪。

禁接触

除了以上建立在相似基础上的禁忌外,还有些禁忌是建立在接触传感的基础之上,比如坐在葡萄架下,俗认为会生邪气,生下葡萄胎。摸了戥秤,则会延长孕期,因为过去的秤是十六进位,孕妇碰到戥秤,就意味着要怀胎十六个月,这对大人孩子都是很大的煎熬,而且会造成难产。相同的禁忌还有不能跨越绳索,认为绳索像胎儿脐带,跨后要缠身难产;不能满屁股坐板凳,否则胎位后坠易成难产;不能抱别家的孩子,说是抱过的孩子要生病,俗称“替胎”;不能到庙宇去,俗以为神灵是至高无上的,洁白无私,福佑人民,理应虔诚尊敬。而受胎是亵渎的产物,倘到神灵之前,是大不敬的行为;不能横跨过扁担,说是会造成横生、难产;不能缠绕绳、线,会造成胎儿脐带绕颈;不能在门口探头缩脑,这将导致胎儿不能顺利生出产门。最令人感到莫名奇妙的是不能抬高手臂,俗信以为胎儿是靠咬着母亲的奶筋吸食营养而存活的。孕妇抬高胳膊,会使胎儿咬不到奶筋而饿死。不可放刀于灶上,因孩子投胎时,须经灶君菩萨的准许,怀孕后,置刀于灶,那就是对灶君不满,灶神会将原答允送子的主意取消,因此生下的孩子多死婴或造成流产;孕妇不能进入邻村,不得已要进时,先备祭品祭扫该村之土地神,不然,该村的厉鬼妖魔会附上身,将会造成难产。

数字禁忌

数字中,最吉利的要算六和八,所谓“六六大顺”,“要得发,不离八”,就讲出了其中缘由。当今社会,花几十万元买下一个含六和八最多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已不是新鲜事。忌讳的数字很多,从总体来讲,忌单数,因为好事成双;“二”是双数,但这样的日子忌出殡,因为人们不希望坏事成双;“三”谐音“散”,做寿和结婚忌这个日子,祝寿、贺喜送礼也忌“三”这个数字;“四”谐音“死”,因此门牌号、汽车牌号、电话号码、手机号码等都不宜用这个数字;“五”谐音“无”,因此谈判、收账款等都不宜使用这个数字,免得一事无成;离家出行忌“七”,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一十往家飞”之说;老人易忌讳九,因意外或死亡事件比率较普遍年龄高;忌“十三”本是西方的风俗,因为背叛耶稣的犹大排位十三,但中国开放之后,一些高级宾馆为了迎合西方人,也避讳这个数字,不设十三号;年龄上忌“七十三”和“八十四”,因为孔子卒年七十三岁,孟子卒年八十四岁,民间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忌讳“二百五”这个数,习惯上把“二百五”当做傻子、白痴的代名词;还有号码“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类的数字也忌讳,因为他与“七零八落"、“吾散吾死”同音。

日常行为禁忌

禁远行前洗脚。台湾人以为夏天远行前洗脚,会越走越热,冬天会越走越冷。

忌拔去白头发,俗说“拔一根,生三根”,通常以为白头发会越拔越多。

百岁老人忌说实际年龄,总说九十九岁。老年人去世忌说“死”,应说“老了”。中年人报年龄忌说四十一岁。

太阳落山后禁止扫地,因为此时家中的福气神、运气神都回家了,把它们扫出去就会家道中落。打扫忌由内扫到外,因恐将财运福气扫出门。反之,若想驱霉运,则要由内扫到外了。打扫时也不能将椅子椅脚朝上堆叠,因丧事中亦有将椅子翻叠的习俗,会使人联想到丧事,自然尽力避免。

忌在屋中打伞,俗信在屋内打伞会成秃子。

不要半夜到阳台晾衣服或收衣服,如果平常真的没时间晾衣服,最好等隔日正午晒过太阳后再收。

看望病人忌下午和晚上。借用别家药壶煎药,用后忌还。死于外者尸体忌进门,须停于门外。

已婚妇女忌在娘家过春节,忌看娘家的家谱,忌在娘家过元宵节,忌在娘家生孩子。孕妇忌看死尸,忌探望产妇。

七月夜间禁止外出。俗言“七月孤魂野鬼四处游荡”,人们害怕遇夜鬼,晚上除非有急事,要不然没人会冒险外出。再如:不幸遇到鬼,只要咳嗽几声,鬼就离开了,或是夜行的人常边走边唱歌,鬼就不敢出来。新中国成立后,带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多被废除。

生肖婚配禁忌

一些民间历书中所列“男女配婚吉凶表”中,属虎的倒不忌配属牛、羊、犬的,而独忌配属猴、蛇。而属牛、羊、犬的竟也无一忌配属虎的,堪称怪事。看来后来的生肖相克已经不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延续,而成了各种民俗文化的“合成事实”。歌谣有:

自古白马不配牛,羊鼠相配一旦休,金鸡不与狗相见,青龙见兔泪交流,猪猴见面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头。蛇配虎,男克女;猪配猴,不到头;兔见蛇,如刀割。白马怕青牛。乌猪怕猿猴,蛇怕猛虎如刀断,羊鼠相逢一旦休,黑狗不能进羊圈,庚鸡见犬泪交流。辰子申忌蛇鸡牛,巳酉丑忌虎马狗,寅午戌忌猪兔羊,亥卯未忌龙鼠猴。

这些民谚和歌谣大多是在中原一带搜集起来的,与台湾民历中的生肖婚配禁忌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风俗的必然特点,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过,这一比较也暴露出了这种生肖婚配禁忌的不可信性。一对男女在此地合婚不成,受到生肖方面的禁忌,如果换了地方,还是他们两人,便可能丝毫不受什么制约了。这不是很有戏剧性的事情吗?可见生肖婚配禁忌是不可信的,没有一点科学依据。

节日禁忌

春节是新年的初始,正月初一又是新年的第一天,故禁忌很多。如忌打碎物品,打碎了要说“岁岁(碎碎)平安”或“越打越发”之类的吉利话;吃年饭时忌无鱼,有鱼忌全部吃净,是为了讨个“年年有余(鱼)”

的吉利。这一天忌动刀、斧、剪之类的器物,忌挑水,忌下地干活,忌借火种,忌讨债,忌购物,忌针线活,忌杀生,忌啼哭,戴重孝者忌拜年,忌说一切不吉利的话。春节饺子煮破皮,忌说“破了、碎了”,要说“挣了";馒头蒸裂了,忌说“裂了”,要说“笑了”。另外还忌扫地,扫了地也不能把垃圾倒掉,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又忌条凳倒地,因为人死是停柩在两条长凳上的,出殡时抬走棺材,踢倒条凳才起步。此外,许多地方还忌吃豆腐,因为按习俗办丧事时吃豆腐,老人寿终正寝的叫做“倒了豆腐山"。总之,正月尤其是初一禁一切认为不吉利的事情。

其他节日也多有禁忌,如二月初二古称“中和节”,俗称“龙抬头”,忌动剪刀针线,忌推磨取水总碰井沿,都是怕伤了龙。清明节前一二天为“寒食节”,禁忌烟火。七月“鬼节”忌夜间外出,免得惊动鬼神而遭难。八月中秋节忌阴雨,否则来年收成不好。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有所谓“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此外,一些节令也有忌讳,如立秋忌无雨,认为该日雷鸣下雨则预示丰收,有所谓“雷动秋,狗儿猫儿不吃粥”的俗谚。立冬也有忌雷鸣的,俗言:“雷打不动,十个牛栏九个空。”大概是说牲畜会死亡。

婚姻禁忌

婚姻禁忌也很多,表现了人们对婚姻大事的谨慎态度。在择偶方面,我国许多地方禁忌同姓通婚,历来如此,如古人就说过:“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另外,按算命术的观点,八字五行相克的男女禁忌结婚;在结亲日期上,忌讳在没有立春节气的年份结婚,忌讳五、六、七月结婚,忌讳单日结婚;在吉日选择术中,忌月破、平日、收日、闭日、劫煞、灾煞、月煞、月刑、月害、亥日等时间内结婚;结婚当日,新娘出门时,姑嫂都要回避,不能相送。因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扫”

同音,都不吉利;婚礼中,新娘忌穿黑色礼服,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免得带走娘家运势,忌打破器物,忌有小孩哭,忌戴孝的人、寡妇、四眼人(孕妇)进新房,忌讳别人坐在新床上;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携带礼品回至女方家,即所谓的回门,但牢记在当天日落之前赶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万一有特殊情况以致无法回家,夫妻就要分房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冲撞了娘家人。

关于性生活的禁忌,古人有详细叙述,摘录如下:

男女交媾之际,更有避忌,切须慎之,若使犯之,天地夺其寿,鬼神殃其身,又恐生子不肖不寿之类,谨守戒条,可以长生。所忌之要备述于后:天地震动、稗风暴雨、雷电交作、晦朔弦望、月煞日破、大寒大暑、日月薄蚀、神佛生辰、庚申甲子、本命之日、三元八节、五月五日、名山大川、神桐社庙、僧宇道观、圣贤像前、井灶前后、火光闹烘,以上时地禁忌须慎之,不可交合,犯之者令人大则折寿,小则生病。或若生男,使其丑貌怪相,形体不全,灾疾夭折。诸所禁忌敷奏于前,复有五月十八日是天地牧年之日'阴阳交合。世人须避,慎不可同房,犯之重则夺命,轻则减寿,如果此时受孕,子母难保。

2、人去世了有哪些风俗?

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不同的民风习俗、传统文化。

可能没有经历过的我们有时不太懂得其他民族的有趣或者说是不可思议的文化习俗吧!

人生在世避免不了生离死别这些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那么答主现在要来说说的就是人去世了有哪些风俗。

高中同桌是回族人,她的父母是回汉结婚,爸爸是回族人,妈妈是汉族人。

虽然有的时候她妈妈不是很能理解回族家庭的风俗习惯,但好在入乡就随了俗。

她曾经跟我叙述过她们回族在人去世后会进行的风俗。

她奶奶是在她刚刚升高中没多久去世的,然后按照回族的习俗是要家里大儿媳妇儿操办许多事情的,那么这个时候就用到了她妈妈(因为她爸爸是家里长子)。

在她奶奶去世之后会由她妈妈先对她进行一个遗容整理,就是给去世的老人洗澡换上白衣白裤,这个过程全权交给她妈去做。

不过由于她妈妈没有经历过,所以旁边有家里的长者在一旁指导。

收拾完毕后就由她妈妈和爸爸两个人一起为去世的老人裹上白布,她说就像木乃伊那种,从头到脚全部裹上,不能留出空隙。

然后就是进行墓葬。

墓是托人找好一块风水比较好的地方,然后呈u字型,三面筑上砖块石头什么的固定好,然后留有一面口是可以推放去世人棺材进去的。

她去世的奶奶被白布缠裹好后,会有家里的儿子女儿一起把她抬到棺材里,然后身边会放上老人生前佩戴的金饰品,并且还会有子女为其去世新添置的贵重物品,一般以金饰为多。

这些置办完毕后就举行封棺盖仪式。

会请来哭丧队,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老人的葬礼,他们那里更多的把喜事分为两种“红喜”和“白喜”。

那么这里的“白喜”就是指举办葬礼了,回族人民很看重这些风俗,所以“白喜”也是会大办一场的,为的就是让去世的老人“走”的风光。

然后封棺盖后就是推棺入墓了。

把棺材借助人力抬到墓前然后推棺入墓后由一家人为其封住之前留出来的口,这样最后墓由之前的u字型三面封死变成口字形四面封死了。

在这墓前进行最后的家人跪拜放鞭炮,如此这般才算完成了他们回族的一个人去世后的风俗。

生离死别在所难免,所以趁着老人长辈还在世的时候,多多的陪伴他们吧,不要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后悔时候。

3、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的习俗

1、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从拜年开始。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2、大年初二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3、大年初三

大年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中国民间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4、土家族传统节日 风俗活动是什么

土家族传统节日

赶年
土家有过赶年的习俗,即比汉族提前一天,月小腊月二十八,月大腊月二十九,吃团年饭,到腊月三十同样除夕守岁,因此有土家过两个年的说法。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二月初二
土地菩萨生日,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户户住屋的当头,都有一座土地庙,也叫当坊土地,有“不怕客人来得远,也服当坊土地管”的说法。这一天,人们对天气晴雨十分关注,农谚有云:“土地公公晒出汗,一碗荞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伞,一斗荞子打一碗”。

清明节
上坟挂青,节日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猪脑壳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

牛王节
四月十八日这天,传说是牛王菩萨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并给牛喂好料,如黄豆等,打扫牛栏,人们还要杀鸡、宰猪,祭祖先。

端午节
有头、二、三端阳之分。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头端午最为隆重,这天一般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接出嫁的女儿女婿回家“过端午”。所谓“有心拜年,端午不迟”,说明这个节日的重要。过端午节,各家都要采集艾蒿、菖蒲、风藤等悬于门首,用这些草藤烧水洗澡,可以去风湿,治疱疮。因而有“艾叶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剑纳千祥”的联语。喝雄黄酒,给小孩身上抹雄黄,以及绕井宅撒雄黄也是端午节的重要民俗事项,因为雄黄有防蚊虫蛇蝎的功能。

六月六
晒龙袍,也叫吃新节或尝新节。土家人在这天将家里的被子衣服拿出来晒。另外,这天也叫尝新节,瓜果谷物有的开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尝新,要用包谷酒敬神。

月半节
节日时要烧纸钱,所谓月半纸,祭祖先,据说月半前后,死了的祖宗都回来,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为鬼节,所谓年小月半大。

鹤峰土家族又把月半节当作女儿节,到了农历七月十二、十三这两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儿回家团聚,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也因为这天出门的女子多,到聚居区乡镇“赶场”,观看游艺活动的姑娘和年轻媳妇多,故又被称叫作“女儿会”。一般在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谈情说爱,为青年人的盛会,而且已不仅仅限于某一个少数民族的男女参加。

重阳节
有大重阳小重阳之分。大重阳十九,小重阳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谓捡重阳菌。

洗神
旧时土家族除信奉白虎神外,还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杀猪宰羊,男女老少着本民族服装参加“洗神”,摆三牲祭品,由老师即男巫、手执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驱赶邪佞。然后由一班男女耍火棍用三尺长的一根竹竿,画上红绿颜色,打通竹节,灌上桐油,塞上布条点燃、左右盘旋,跳民族舞蹈。

5、恶煞的介绍

<

6、丧葬习俗

·出
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
辞灵毕即启灵。灵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个别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抬棺者俗称棺夫,多由本村结过婚的男姓担任,丧家要分发给每人一红包作为报酬。福州一带的棺夫须父母均健在、子女双全者方能担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壮年轮流担任。在莆田、仙游,丧家将草鞋和一包香烟分给谁,谁就是棺夫,不得推抚。在泉州一带,出殡前要宴请棺夫,孝男还要在棺夫宴食间向他们跪拜叩头致谢。在政和,上寿的人死亡,出殡时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孙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启灵时颇多规矩。在厦门、同安一带,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泉”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实际上是提醒悲痛欲绝的亲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在安溪,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齐吼一声“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从厅堂抬出门时,忌棺木碰到门墙及其他物体,俗谓会闹鬼,棺夫须脱下草鞋在棺材碰过的地方擦几下以禳解。?

7、中式传统婚礼中有回轿煞习俗怎样操作?

中式传统婚礼中有回叫啥习俗?怎样操作呢?这个的话按当地的习俗进去操作,因为我不是当地的,所以说我也不太了解。

8、旧社会时期有什么习俗?

在家庭风俗中,小孩的出生极受重视。来宾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婶(弟媳)和已婚妇女用竹萝装鸡蛋,来到新产妇家做“三朝”。半月后,外婆邀更多的妇女,担甜酒、鸡蛋、米、母鸡、背带给外甥做“半月”,俗称“吃姜酒”,这次酒席最热闹。小孩满月后,外婆又邀妇女给外甥做“满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岁。客家人择偶,多为父母作主,媒人拉线,其婚礼一般有说媒、坐谈、合八字、定亲、迎娶、三朝几个环节。
媒人看两家年龄相当、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动上门说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会求媒人作好事。男女双方见面后,互相倾吐心事,于老人同意,认为合适,就开出“八字”,由男方交给算命先生按天干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认为比较合适成婚。一旦“八字”合适,双方老人同意,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着男方下聘金,俗称“外家钱”,多少由双方议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后才到政府去办结婚证。待男方准备妥当,把迎娶时间告诉女方,女方就得着手准备嫁妆。婚礼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给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并带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给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婶婶,甚至厨房烧饭、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给新郎封包和新鞋。又从男家挑选两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镜子、公鸡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当地壮族群众一样,女家都要给陪郎和男家来的姑娘挂彩,抬出嫁妆。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箩下向祖宗辞行,然后,穿黑衣、黑裤、黑鞋,束红头绳,撑黑伞,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门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车去。到男家拜堂后,新娘当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亲、伯娘、婶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担着小猪、小鸡到男家,以示为新婚夫妇准备生活的本钱。
[编辑本段]客家风俗-节日风俗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节。春节是大节,年货丰富,多是腊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杀生,初二方可开怀痛饮。春节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舞狮上门拜年。元宵节时,客家人喜欢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顿。“二月灶”,煮糯米饭杀鸡拜灶王,求得一年丰收、顺利。三月清明是传统的扫墓节,煮甜糯饭,备酒菜,巡回祭扫祖墓,客家人又随便加一次菜,也算是节日。端午节,包粽子。六月六,备酒菜。中元节,是一年内的第二大节,杀鸡杀鸭宰鱼,女儿、女婿及诸亲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中秋节,备水果、月饼赏月。重阳节,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种比水饺大,用糯米粉裹外,馅为鱼肉、猪肉、萝卜丁的水煮馍。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农历),也是一节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种收获,隆重地吃一顿团圆饭,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赶回来团圆。
客家人的保护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设在村口,旁种一棵大榕树,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节、中元节,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摆上猪头、鸡、鱼(均是熟的),三碗饭、三双筷、三杯酒,点燃香烛,席地而跪,祈祷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产丰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摆设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饭次之,荤菜最远,蜡烛在两旁。另外,谁家添丁添口、出外读书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庙、大人庙、女庙,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参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三令五申严禁搞迷信活动,客家人还是暗中参拜。伏波庙,即为纪念汉朝将军马援南征而建的庙,庙会时间是正月初六。大人庙是纪念清朝丞相(大学士)陈洪谋为广西民众请命免交钱粮而建的,庙会时间是正月十九。女庙是纪念刘三姐建的庙,庙址是在一个山洞里,正月二十九日举行庙会。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时,整个姓氏都热闹起来,联合到祖坟去搞祭祖活动,良江乡内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宾阳进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场参加。每逢节气或岁终,客家人都是先用荤菜祭祖后,方才进餐。正月的时候,供品必须摆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猪头肉(整块)、米花糖之类。
惠州民间传统的婚嫁礼俗,以封建礼教诸俗为基础,大多显得繁文缛节,劳民伤财,可说是颇多陋俗。儒家经典《礼记?昏仪》说:“夫权,始于冠,本于昏(婚),重于丧祭,专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昏(婚)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礼俗。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儒家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五彩缤纷、礼制颇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传统婚俗,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地方的具体表现。
封建社会的几种婚姻形式,如“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聘请婚姻”、“指腹婚姻”、“童养媳婚姻”、“荒婚”、“望门婚”、“幂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礼、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见其遗风。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历史。光绪《惠州府志》记曰:“婚姻,俗用槟榔为聘,以多为贵……其聘仪妆奁则称家之丰约为之”。“俗用槟榔为聘”中的槟榔,旧时中药铺有售,在聘礼中,它多具象征意义,而真正的聘礼传统都是以银钱、食用之物为主的。“府志”说聘礼“称家之丰约为之”,实际上,即始“约”者,聘礼的数量也是相可观的。
惠州传统的聘娶婚姻的礼仪十分繁锁复杂,从开始的媒人提亲,到最后的三朝回门之俗,其间经历卜吉、过礼落定、报日、过大礼等婚前诸礼及铺房、亲迎、拜堂、滞新娘等盛大的联姻仪式是由封建婚嫁礼仪的“六礼”演变而来的。“六礼”起源于周朝。《礼记》记述当时应循的婚姻程序为“纳采”(媒人提亲)、“问名”、“纳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认婚)、“纳证”(下礼落订)、“请期”(婚期的商定)、“亲迎”(迎亲接新娘)。这6个环节就是所谓的“六礼”,是封建礼教中最早的婚姻礼仪。其后两千余年,六礼虽有变异,但万变不离其宗,今日各地的婚仪中都依然可见其影子。
(一)提亲
惠州传统聘娶婚姻之始,首为提亲。一般是男家请媒人到女家说合。提亲为六礼中“纳采”的一种变化形式。《仪礼?士昏礼》中记曰:“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就是说,秦汉以前的提亲一般是以提活雁作为礼物的。这是取其顺乎阴阳往来之义。到了秦汉以后,送礼又采用糕羊、合欢、嘉禾、胶漆等物,到了后来竟发展到了30余种,象征着夫妇牢固和睦。惠州传统婚仪中的提亲携礼多是活鸡或花布妆奁类用物,民间称“带路鸡”,寓意吉祥。
(二)过大礼
婚前诸礼最为隆重和至为重要的莫过于亲迎前夕的“过大礼”了。在传统聘娶婚姻中,两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礼、嫁妆在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将预先备好的各种聘礼装满食格、盒箩,贴红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荡荡地送往女家。男方在“过大礼”中送全猪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谣里有“行猪过大礼”的唱词。饼食也是必备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备“大饼”,大饼的种类达十几种,依各家的条件和讲究铺张的程度备一种至数种大饼不等,不过,十数种饼全部备齐的并不鲜见。除此外,必备的还有烧猪肉、鸡、鹅、鸭、鱼、发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礼品时,立即将原先预定的嫁妆送往男家。惠州传统婚俗中常备的嫁妆,主要为生活用品,比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帐之类,还有诸如衣柜、梳妆台、皮箱、八仙台等家具。现在嫁妆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还见有缝纫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等。
“过大礼”一般在迎亲的前一日,喜庆的气氛十分浓厚,那些送礼品的姑嫂姐妹们,一般都着盛装,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摇过市。惠州风俗,送礼的队伍专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过大礼”之俗,近于传统“六礼”中的“纳征”。《仪礼》说:“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也就是说,下了彩礼,送了嫁妆,才可以把女子娶过来。古代的纳征也是至为重要的一环,所用的彩礼各代不尽相同,秦以前多采用名贵的玄熏、束帛、俪皮;汉代多用金银。其后,风俗日盛,礼物日重,历代有识之士多视为时弊而欲杜绝,但此风却历代盛而不衰。“六礼”中,“纳征”是在“请期”“报日”之前,而惠俗却是在报日之后,两者在时间上有些差异。“大礼”过后,即时婚娶,尤显得热闹,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间依然盛行的一个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传统“六礼”中的“亲迎”。亲迎为“六礼”之尾,是“六礼”的归结。现代人所说的婚礼或古人所说的婚礼大典就是以接新娘仪式为标志。
古时候所说的婚礼大典,一般包括铺房或暖房、亲迎、回门三个环节,时间持续三天。第一天铺房或暖房,第二天亲迎,第三天回门。惠州的习惯不尽相同,所说的婚礼基本上是指亲迎和滞新娘两个环节,至于迎亲(也就是接新娘),则主要包括了铺房、花轿迎亲、撒盐米、跨火、踏凹栏等主要的几项风俗。
1.铺房:铺房是一种旧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铺房是女家送嫁妆到男家后,女家的姑嫂姐妹帮忙摆设新房的一种风俗。按惠州习惯,铺房讲究两点,一是摆设的床、柜、梳妆台等要注意方位、风水,至为讲究的是衣柜镜不能向床。惠州习俗中,镜与照妖同义,而照妖镜向床,显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铺房之人要“命好”,民间认为命好的标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妇、无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妇女是不能参加铺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铺房的主要参与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选所谓命好之人)要专门为新娘梳妆打扮穿衣,这就是民间所说的“插花”,这一夜,民间风俗又称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项很为庄重的仪式。行此礼时,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时新娘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关头,一般都十分动情,而旧俗中规定新娘插花后要在阁中静坐哭唱至天明,谓“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彻夜不眠,更显出一种传统婚嫁“喜亦悲”的氛围。
3.花轿迎新:惠州传统用花轿迎亲,五十年代尚有专门出租花轿的花轿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轿,绣“凤鸾牡丹” ,“福禄鸳鸯”,饰“四彩花灯”,披“大红花绸”,故谓“花轿”。接新娘之时,由媒人领路,新娘领花轿,一路鼓乐。至女家后,女家姐妹拒之于门外,新郎赶忙派“利是”,过众姐妹一关后,便可将新娘接出。新娘哭赖不走,男家众人软硬兼施,哄出闺房,又哄其(硬推)上轿,新郎还要给轿夫封“利是”,方才起轿。几翻“拼搏”后,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尽。
4、撒盐米:接新娘时,旧时惠州有些地方有撒盐米的习惯,预先用器皿盛好一些盐、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谓祭桥神;而沿路撒的,是为祭祀路神,这就是惠州传统婚姻礼俗的撒盐米之俗。撒盐米之俗其实为我国传统婚姻礼俗中“撒谷豆”之习的一个变种。“撒谷豆”出现在西汉,两宋时北方盛行,其传统的说法是为了“禳三煞”,亦即驱鬼避邪,这和惠州民间“撒盐米”差别不大。只是“撒谷豆”多为北方遗俗,南方并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见惠州习俗的渊源是甚为久远的。
5、遮头、踩凹栏与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乐声中新娘下轿,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克,她们必须用盖(竹编、筛等物遮挡不与新娘直接见面,新娘红运当头,杀气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谓“弱其杀气”,人避开不见,谓“避其杀气”。有的地方,新娘下轿时,新郎用凹栏挡住新娘后脑地方。这一风俗,惠州流传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脚踏轿门郎晾遮,郎晾遮头遮女死,我比(给)什么功劳来谢爷。”看来,新娘是颇怕这一“遮”的。按民间的说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轿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头,而新郎的那个凹栏,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断回头的视线,很名显,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专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着娘家.除遮头这个风俗外,同时还有踩栏之习,新娘一下轿,男家便急忙在新娘的脚前铺就一个凹栏,让脚踩而过,民间谓“脚踏凹栏随窝(凹)转”,很名显,这是要让新娘过门之后,能专心致志地在男家这个“窝”里做牛做马。踩过凹栏准备入屋时,习惯要让新娘跨火而过。即便是不置专门的火盆,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烧在门口,让新娘跨过。此俗北方称“跨旺火”。一个是取“旺”字,新娘跨过旺火把之后,来日就给夫家带来“旺火”。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贴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酒俗
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传统中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民间娱乐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乐器会,演戏,放烟火,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

9、潮汕打油火冲属相能去吗,潮汕人入宅风俗是什么?

提起潮汕打油火冲属相能去吗,大家都知道,有人问潮汕打油火忌冲生肖在场怕吗,另外,还有人想问请问…潮汕地区进宅为什么要打油火,打油火是什么意…,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有那个是潮汕人?潮汕上的日历是什么生肖相冲?是…,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潮汕人入宅风俗是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潮汕打油火冲属相能去吗

1.入宅(即入厝),于乡下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办个三桌五桌,请亲戚朋友来聚聚吃吃,图个喜气凑个热闹。按本地习俗,主人是“不能”收亲戚朋友的重礼的,只要他们来便行,什么也不需要带,或只带上几个鸡蛋。就算亲戚朋友送来重礼,主不能收,反倒要于红包再添一些钱,还“礼”回去。潮汕习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礼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区入厝都是赔本的,要花一笔较大的钱,建了新屋经济拮据的人家,只能于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2.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见不得,西公()赶时,各家各户的人都躲在家中,关门闭户。打油火我没亲眼见过,自家入厝时,我在外飘泊没回来。听母亲说,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致办五牲和发果(用某种环形器皿装着,发酵而成的巨型面包),祀拜土地神,称为谢土。

3.谢土后,西公便于堂屋内外遍贴有魁星踢斗图样的,镇辟。一般的,一户人家入屋后有没有打油火,从有没有贴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些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画花脸,巾,着红甲(背心),穿红,手持酒瓶,敲锣击鼓上场。西公摇铃,喃喃有语,后跟两后生,一扶滚油锅和火把,一携鞭炮,随西公在堂屋的龙畔(东)至虎畔(西),从内到外一间一间虚晃刺杀,刺煞,后赶出门外,边放鞭炮边喷洒撒盐于油锅内,噼噼拍拍,浓烟四起。就这样,西公就把屋内的不祥之物驱赶出去,边打鞭炮边靖火,一直送到村外,将油锅及其它扔于河塘或树林中,掉头而回。这时,他们是不能回头看,据说如果回头看,煞的东西便会跟着回来。

4.打油火后就是入厝。乡下风俗要择一良辰,入厝要找一较有“名望”的人拿灯笼带路,一直走到新厝,叫门,屋内的人便开门。

潮汕打油火冲属相能去吗:潮汕打油火忌冲生肖在场怕吗

黄豆浸泡膨胀无皱纹,用清水漂洗几遍,晾干,放到笼屉里面蒸煮1-2小时,然停火自然降温。

有那个是潮汕人?潮汕上的日历是什么生肖相冲?是…

不要蒸烂,黄豆降温降到40℃以下,接种酱油曲精,将曲精和面粉混合均匀,和黄豆拌匀,让黄豆都沾上面粉。

两个人是对冲的属相并且当日是对冲日两人可以去烧香拜神吗?

你好,很高兴为你回答,当然可以一起去拜神烧香啊。因为拜神烧香是一种祈福祈祷吗?对神来说也是可以你的。

潮汕人入宅风俗是?

1.入宅(即入厝),于乡下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办个三桌五桌,请亲戚朋友来聚聚吃吃,图个喜气凑个热闹。按本地习俗,主人是“不能”收亲戚朋友的重礼的,只要他们来便行,什么也不需要带,或只带上几个鸡蛋。就算亲戚朋友送来重礼,主不能收,反倒要于红包再添一些钱,还“礼”回去。潮汕习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礼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区入厝都是赔本的,要花一笔较大的钱,建了新屋经济拮据的人家,只能于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2.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进行,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见不得,西公()赶时,各家各户的人都躲在家中,关门闭户。打油火我没亲眼见过,自家入厝时,我在外飘泊没回来。听母亲说,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致办五牲和发果(用某种环形器皿装着,发酵而成的巨型面包),祀拜土地神,称为谢土。

3.谢土后,西公便于堂屋内外遍贴有魁星踢斗图样的,镇辟。一般的,一户人家入屋后有没有打油火,从有没有贴可以看出来,因为这些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画花脸,巾,着红甲(背心),穿红,手持酒瓶,敲锣击鼓上场。西公摇铃,喃喃有语,后跟两后生,一扶滚油锅和火把,一携鞭炮,随西公在堂屋的龙畔(东)至虎畔(西),从内到外一间一间虚晃刺杀,刺煞,后赶出门外,边放鞭炮边喷洒撒盐于油锅内,噼噼拍拍,浓烟四起。就这样,西公就把屋内的不祥之物驱赶出去,边打鞭炮边靖火,一直送到村外,将油锅及其它扔于河塘或树林中,掉头而回。这时,他们是不能回头看,据说如果回头看,煞的东西便会跟着回来。

4.打油火后就是入厝。乡下风俗要择一良辰,入厝要找一较有“名望”的人拿灯笼带路,一直走到新厝,叫门,屋内的人便开门。

以上就是与潮汕人入宅风俗是什么?相关内容,是关于潮汕打油火忌冲生肖在场怕分享。看完潮汕打油火冲属相能去吗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10、说给我讲解下迎娶陇西女孩得婚礼习俗!

陇西婚嫁习俗,旧时是按“六礼”进行的。所谓‘六礼”是婚嫁过程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定亲到迎亲的六个礼节程序,其核心是贯彻儒家“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伦理宗法思想。男女双方到“弱冠”之年,父母 (主要为男方父母)代为儿女选择对象,选择的目标首先要门当户对,特别是父辈友好。有了目标即托亲友去探询对方家长意见,如男女未曾会过面,还要由媒人借机领男的偷看女的一面,这便叫“纳采”。双方父母情愿,便请媒人向女方要庚帖 (即生辰年月日时,用干支八个字表示,也叫八字),这便叫“问名”。男女双方的八字,’由阴阳先生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能以配合,经过试婚三日,家中平顺,便告媒人说“合上了”,请通知女方定亲,这叫“纳吉”。央媒人告知女方,择定某日定婚,便是“纳征”,也叫纳币。俗叫“看”媳妇。“看,有小看 (仅送鞋袜)、大看 (要送财礼、衣料等)。定婚后,每年端午、中秋、春节,男方要给女方送节礼,以示婚约生效,俗叫“追节”。结婚前一、二日 (即双日)男方把新娘上轿穿的棉衣、盖头、九子盘、酒肉、红枣、核桃及给上头人 (即把新娘发辫梳妆成发髻的人)和新娘上头用的化妆品、梳子等摆在四张条桌上,主要用红纸楷书“妆奁书”一份,装拜帖匣内,由一、二男孩夹上连同摆桌由吹鼓手陪奏,抬送女家,这叫“定亲”,俗叫“送书”。妆书以男方母亲名义致达,其内容主要为颂扬亲家母训女有方,纯为客套语,并告知新娘梳妆时刻,梳妆时面向喜神的方位,喜相避相等。送书回程,便将陪嫁箱柜衣物等抬回男家,女方派一、二小孩把箱柜钥匙随送男家。取亲时,乐队、女槟相、花轿、新郎、男滨相、月老、抬献饭的食盒依次排队前往,到女家新郎按礼节跪拜献饭后,即同男滨相先归,这叫“亲迎”,俗叫“取亲”。新娘离家时要哭,是为“赶煞”,或为表示不忍离开娘,新娘由一喜相男子抱上轿,临出门时,新娘把两把红筷子分别丢在大门内外,意取两家人口兴旺。乐队、押轿桌 (摆新娘衣服首饰等)、取亲女滨、花轿、送亲女滨依次排队到男家。新娘下轿,先“接宝瓶” (瓶内盛满谷米,插双新筷,用红布包扎,婚后煮成稀饭,新夫妇共餐,意为瓶取“平安”,筷取“快”生贵子)。再由娶送女滨搀扶,串红毡步至院内香案前同新郎拜天地 (相互宣誓的仪式)香案上搁一升斗,满盛小麦 (象征共同生活),插放镜子一面 (表示相互明心,真诚相爱),剪子一把 (意取成双配偶),尺子一个 (表示双方人格平等),红线两端各系一枚铜钱放在两杯酒内,取月下老人用红线牵婚的神话故事,以增强婚事的神秘气氛。拜天地毕,焚烧神抵纸。然后新婚夫妇由男滨相引入洞房对饮此酒,叫做饮交杯洒,还吃交桌饭,即所谓“合卺。晚上新郎入洞房,取新娘发髻上的花替一枚,用新郎帽子覆盖。取“天覆地载”之意,象征美满婚姻永远不变。傍晚,亲友闹新房。也叫“禳房”,是镶去邪恶迎得吉祥的意思。午夜时分,亲友告退,请“全人” (即父母双全,有儿有女能说会道的喜相伴娘)给新婚夫妇铺床,边扫床边在被褥内散放上核桃、红枣,口里念念有词地说: “双双核桃双双枣,养下的娃娃满炕跑”等祝词。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洞房花烛夜,一要找一个喜相伴娘,来陪新婚夫妇过夜。
婚后第二天,新婚夫妇早晨先拜祖先,报告六礼告成,这叫“庙见”。再拜父母、亲属长辈,俗叫磕头,即是新娘与家庭成员正式会见的意思。这一天早晨,娘家父母要遣小孩给新娘送扁食吃,表示对女儿的怀念。男家要招待女方父母兄弟等至亲,是正式会见认亲的意思,俗叫‘待新客”,。第三天新娘下厨房,拜灶神,便做饭让全家人吃,叫做吃试手面。这即是古诗“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翁姑味,先造小姑尝”的遗风。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