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尊龙体育 » 风俗彩礼 » 上杭县的风俗

上杭县的风俗-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发布时间: 2022-11-07 17:52:57

1、上杭元宵习俗

元宵节迎花灯,上杭客家地区正月的主要娱乐是灯会和庙会,有的按地方姓氏在传统的日子里举行各自的灯会,灯节里有舞狮舞龙还有船灯。

在上杭有两种鲜为人知的灯,那就是淮土淮阳村的“高棚灯”和治平高地村的“文武灯”。传说高棚灯是皇帝恩赐的,如一座正方高楼,总体八米以上的高度,用竹子做成框架,纸胡起来正面做着各种形状的灯,有上百子之多,晚间每只鸟灯都点上白两种,主体呢也点蜡烛底座上标着“圣旨”二子,整灯气势宏大,光彩夺目。

而"文武灯"是宋代传下来的共有16盏,其中有,华盖灯,朱笔灯,令旗灯,令箭灯,关刀灯等。工艺精巧,立体感强。表演方式为:困伙阵,龙门阵,回门阵,八卦阵等古代中的阵法。迎花灯时,亲朋好友都会去做客,主人备酒菜招待,热闹一番。

十五正月大开,客家人称"过上年"。此日起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恢复正常。这一天和各地一样庆元宵,家家户户又是杀鸡买肉,庆祝一番,上杭客家人最普遍吃的是松圆(以豆腐,地瓜粉,猪肉,冬笋等烹饪而制)寓意一年光景宽宽松松,晚上观灯娱乐闹元宵。

2、中秋快到了,各地有什么特殊的习俗?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长板桥,即原先的玩月桥。 近年来,南京夫子庙已重新修葺,恢复明清年间的一些亭阁,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节时,就可结伴同来领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苏省无锡县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绩溪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
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节宴请佃户。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山西省潞安则在中秋节宴请女婿。大同县则把月饼称为团圆饼,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3、福建中秋节的习俗

1、赏月

在中秋节,中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2、拜月

拜月由祭月而来,中国的拜月仪式从周代起就有,拜月时间是在中秋月出时开始祭祀,中秋拜月,关键是向月神示敬,中秋无月甚至下雨,都可以拜月,凡是月光能照射之处,都可以举行,如遇阴天,可以向月亮的方位摆放祭桌。

(3)上杭县的风俗扩展资料;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

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4、上杭春节习俗

客家风俗至今,仍普遍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
为首,这是一个除旧布新的节日,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因此庆贺新岁的来临也就特别的隆重和热闹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包豆腐、豆哩,包糈,蒸糖糕、鱼圆。大街小巷,油香扑鼻。大家竞相采购猪肉、公鸡、粉丝、蔬菜及各类饼果。亲友之间,互相馈赠年礼,互祝“大大过年”。城关娘家送年礼给女儿,乡间则女儿送年礼给娘家。此时各家举行一次大扫除,制长竹扫帚满屋打扫,称之“打弹煤”。①洗晒被褥蚊帐,擦洗橱桌、板凳。而且男女老幼都要理发沐浴,换上新的或清洁的衣裳,干干净净过新年。
除夕前一天家家用大甑蒸岁(年)饭。上供时米中要插12双筷子、12根大蒜(闰年各加一),放黄纸钱、白纸钱、桔子、柚子等,有的还放银元,取“有财有食”之意。有的萝加插“岁饭花”,取“来岁如花发”之意。岁饭要供数日,取纷“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叫“食岁饭”。年初五梦才能放生米下锅。此俗农村尚存。
除夕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年夜饭”,即“过年”。菜馔各地各家不尽相同,但一般有氽猪肉、白斩鸡、索粉、药薯、草鱼之类。过年有一道必备菜,选用地瓜粉做成的丸子,叫肉圆,旅外的家庭也有做的,为团圆之意。门前、厅上贴上鲜红的对联和横幅,谷仓上贴“五谷丰登”,猪栏、牛栏上贴“六畜兴旺”,有的在厨桌、水缸、椅凳之类家具上贴红纸条,叫做“封岁”、“上红”。厅堂室内贴析年画,挂新年历。
吃完年餐,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之乐,通宵达旦,谓之“守岁”,含有辞旧岁迎新春之意。
大人用红纸包银钱(钞票)给小孩,叫压岁钱。也有将红包放在供桌上、房间桌上,称压岁。
正月初一凌晨——过去每年选择吉时,现多以零时(腊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午夜十二点,子时)为准——打开大门。鞭炮声立即响成一片,万爆齐鸣,此起彼落。人们竞相月欢叫,热闹异常。人们在爆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年。这是一年中第一次开大门,非常隆重,在门上贴“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小红联,厅堂、灶堂、大门点上大红蜡烛,焚香礼拜。那响亮而频繁的爆竹声,那五颜六色的烟花灯火,彻夜不停,把新春佳节的夜晚打扮得绚丽多彩。家中男女老幼互相贺年祝福,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农历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因为这一夭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古人又称之为“三朝”。人们从开大门以后,视历书当年的吉利方向出行,面对着吉方走走或跪拜,称为“出天方”或“出方”,以迎喜神。.同时,邻居亲友互相拜年,多说“新年好”、“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添福添寿”之类吉利的话,因人而异。过去是点头作揖,现在是点头握手。小孩给长辈拜年,长辈一般要给糖果,至亲好友还要包“挂颈”。双方都有小孩,则互相赠送。到亲友家拜年一般要带桔饼等礼物,有的还要备香烛喜爆,主人备茶果招待外,还要留客饮拜年酒,丰简随便。拜年活动大约到年初五为止,但也可延长到元宵节前后。

5、福建葬礼规矩与风俗有哪些

大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吊唁
吊是对死者表示哀悼,唁是对死者家属表示慰问。吊唁之俗自古至今在福建普遍流行。龙岩、大田等地称为“探生”,崇安等县称吊唁为“拜寝”,上杭县称吊唁为“看殓”,闽南地区又称之为“探丧”。

在福州等地,吊唁者通常要送挽联、香烛、被单、布料、毛毯之类的物品,俗称“送轴”。也有送钱的,俗称“奠仪”。丧家将戚友所送被单、毛毯之类的东西挂在灵堂周围,每块“轴”分别用白纸写上“某某千古”、“某某哀挽”之类的纸条。“轴”的位置根据亲疏关系而定,一般亲家或至亲的“轴”挂在灵堂当中或最高处。

出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

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下土
又称下葬,即掩埋灵柩,或将灵柩放入墓圹中。贫穷之家仍然采取掘地而葬,所谓“葬不为圹,但掘地而埋,垒石以识之。”而富豪人家则不惜重金用砖、石或三和土(即石灰、沙、土三者和合)营造坟墓。

近年来,不惜花重金建筑墓之风又起,每座坟墓少者花数千元,多者上万元,互相攀比,甚至有三十来岁预筑坟墓的。城市中有些人虽然火化,但仍有人在乡下购地筑坟以安葬之。

回龙
葬毕,送葬队伍返回丧家,谓之“回龙”或“回灵”,古称“归虞”。许多地方,回龙时送葬者要改装换服。在福州,孝男挂红彩,持灯笼,孝妇穿黑衣,着红裙,其他男性束红带、女性戴红花。

现在一般是取下送葬时扎在腰上的白带,换上红布带,女性头上插花。福安、霞浦等地,回龙时孝眷改换吉服,所谓“脱去麻衣换紫袍”。女儿、媳妇穿红裙袄、红鞋袜,头缠红布带。

做七
做七又称“做旬”、“烧七”、“旬祭”。从去世之日算起,每隔七日祭奠亡魂一次,一般要在49天内祭奠7次,故又称“做七七”。做七习俗各地均有。

服丧守孝
在古代,父母之丧称为“制丧”、“丧中”或“制中”,君之丧为“方丧”,师之丧为“心丧”。凡居父母君师之丧,上至天子,下至庶民,无贵贱之别,都要服丧守孝。福建各地亦不例外。古人认为“事死如事生”,方尽孝道。

服丧守孝时间,依据血缘的亲疏而长短不一,最长的是丁忧(父母之丧)为三年。封建社会还形成了一整套服丧守孝的习俗惯制。在服丧期间,不能饮酒食肉,不能歌舞作乐,不能娶妻纳妾,不能行房事,不能访友做客。

对亲友送来的红白请柬,可不置理。做官的丁忧要去官,回家为父母服丧守孝。除官的丁忧不能赴任,要为父母服丧尽孝。未葬时居服舍,葬后在墓侧搭棚居住,不出庐寝。在服丧的头三天不饮不食,七天内只能喝粥。三年后才能除孝,恢复正常生活。上述礼俗,只有在某些士大夫中得到严格遵守,而在民间并不那么恪守规制。

6、福建省风俗习惯,民间传说,人物故事。

福建是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还有舍、回、蒙、满、高山等31个少数民族。主要的节庆有:春节、元宵灯节、端午节、中秋节。另外,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最富特色的有:端午龙舟赛。惠安女服饰、舍族婚礼、崇蛇习俗和人鱼同乐等。
乌龙茶的故乡
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是乌龙茶的伎伎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96年,安溪“铁观音茶王”在厦门、广州拍卖,每500克茶叶,达16万一18万元人民币。乌龙茶对日本、新加坡、马来两亚、印尼和菲律宾等游客颇有吸引力,特别是日本游客对安溪;“铁观音”简直到了崇拜的地步。
吃鸡蛋的风俗
吃禽蛋的习俗据传说是图腾崇拜的遗存,或者说是图腾崇拜的传承。自古以来,城乡家家几乎都养母鸡,都有鸡蛋,鸡蛋又很富含营养成份,吃蛋又很方便,所以,婚丧寿床,怀孕产儿,贺喜送礼,亲友吃请,礼尚往来,都少不了用禽蛋作为礼品和食品。但煮蛋方法很多。煮给不同人吃有不同的煮法。
还有一种常见的习俗,即孕妇和产妇要吃很多蛋。妇女怀孕三四个月时,其母要给她送蛋,俗叫瞧胎。瞧胎的蛋也有送一百多个的。产後其母还要送几次蛋去。产前产後,共计送蛋几百个。产妇吃的是油炒蛋或油煎蛋,并要放生姜末或生姜丝,取其暖性。旧时产妇坐月子期间,必须餐餐吃蛋,以加强营养,滋补身体。同时,小儿三朝时要给亲友邻居散红蛋,带壳煮蛋熟後染红色,谓之红蛋。散得多的要花几百个蛋。小孩过生日,还要请亲人吃生日蛋糕。
福建省中秋习俗
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甯中秋夜俗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
泉州人喜在笋江荡舟。据说,中秋夜三更时分,笋江桥的每个桥孔都映出一轮皓月,清源、紫帽两山映影江中,"笋江月色"由此得名。此外,还有"烧塔仔"、"放孔明灯"等活动。
泉州-民间风俗之七夕
与全国其他地方差不多,故七夕又称“乞巧节”,讹音“七巧”。
泉州妇女乞巧的风俗,主要是在天井上搭一个彩箩,准备瓜果 7 盤,点 7 支香,用 7 根针、 7 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目前泉州地区的这种风俗已经少见,不过,如今很多华侨归乡,经常会把外地的丝线作为礼物带来送给家乡人,礼轻意重。
漳州-布袋木偶戏
福建保留著不少古代传统文化,其中戏居文化最为绚丽多彩。福建木偶戏颇负盛名,以漳州“布袋木偶戏”和泉州“提线木偶戏”为最。福建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被海外同胞称为“乡音”。闽剧芗剧、梨园戏、高甲戏、莆仙戏是福建传统戏剧。
漳州民间艺术的一杂奇葩,曾先後到亚、欧、美、大洋州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被誉为“世界第一流的艺术”。它由艺人以单手或双手操纵造型高50釐米的木偶进行表演,所以也称掌中戏。主要擅长表演两人对打场面,及骑马射箭、飞檐走壁、舞狮舞龙、转碟顶碗等特技动作,尤其是“虎戏”、表演“虎威”、“虎趣”,更是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大名府》、《雷万春打虎》是传统剧目,如果到漳州旅游,有机会观看木偶剧团的演出。

7、福建中秋节有什么风俗

福建中秋节有的风俗有:

1、拜月请月姑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 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于拜月时请月姑。

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

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来自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2、番薯馒头

在福建晋江,中秋节这天,家家户户要烹蒸一锅番薯芋头,供全家人食用。据民间传说,土地公和土地婆在探讨世间事物时,土地公主张天下人人丰衣足食。

土地婆却说:如果天下人人丰衣足食,将来女要出嫁,谁来替她抬轿子?土地婆主张天下富的富上天,穷的穷寸铁。

土地公认为这样做太过份,民以食为天,就赐给穷人番薯芋头抵半年粮。人们感谢土地公的恩德,逢年过节都要用番薯芋头祭祀他。

3、玩会饼博状元

在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收复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颇为有趣。

中秋会饼每会63块,大小不同,共分为6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

三百多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厦门的饼店饼厂在中秋节前后都会大量生产这种会饼上市供应。

4、摆塔

福州城里的中秋风俗,是非常雅致的习俗——摆塔!用家里的贵重物品,在厅堂的供桌上摆出一个个可人的小景致,以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很考验主人的审美能力。

中秋摆塔是福州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曾经的福州城,每到中秋节前,摆塔活动就开始在每家每户展开。

其实,早在宋代,诗人谢泌在《福州即景》中就描画的福州城繁华剪影:“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据考证,北宋年间的汴京城里,也有摆塔的习俗。所以,福州这一习俗应是源于千年以前的宋朝。

5、香火龙

中秋前后,稻谷成熟,颗粒归仓,此时,也是各种水果成熟的季节。于是,山野乡民,便因地制宜,用稻草、柚子,制造了一个中秋的奇迹,那就是——香火龙!

中秋节前,采最大、最厚实的柚子,插一竿竹杆,作为龙珠。

再从稻田中取回初沥露水的稻草,编织成“龙”的造型。

在中秋之夜,月光初上时,十来位少年,取点燃的香插满草“龙身"、"龙珠",挥舞着香火长龙,走街串巷。

为每家每户送去“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祝福。每到一户人家,鞭炮响起,主人家再给草龙“添香”,给少年们送上“利是”。直至午夜时节,中秋节的喧哗、热闹才渐渐淡去。

8、关于风俗的问题!

福建省〕

浦城县女子穿行南浦桥,吃求长寿。建宁中秋夜俗以挂 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
兆。上杭县中秋,儿女多於拜月时请月姑。方法是以竹筐作为月姑的替身,如果有
神降临,竹筐会自己摇动,以其摇动的次数来卜吉凶。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
中央控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
俗是来自於月饼中藏有反元杀鞑子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拜天公
用做成仙桃型的红 叫「天公 」。拜月的红 则做成猪羊的形状,数目必是九猪
十六羊。

〔广东省〕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中秋节
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
皮」。

〔山东省〕

庆云县农家八月十五日祭土谷神,称「青苗社」。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除了
祭月外,也得上坟祭祖。冠县、莱阳、广饶及邮城等地的地主也於中秋节宴请佃户。
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应节食品叫「麦箭」。

〔山西省〕

潞安中秋节宴节请女婿。永宁中秋夕恭祀太阴星主。大同县月饼称团圆饼,大
至二、三尺,中秋夜且有守夜之俗。石楼县中秋祀城隍。

〔河北省〕

万全县称中秋为「小元旦」,月光纸上绘有太阴星君及关帝夜阅春秋像。河间
县以中秋雨为苦雨,中秋节若下雨,当年的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陕西省〕

西乡县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亦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请边中
秋有吹鼓手沿门鼓吹,以讨赏钱,例同端午、除夕。洛川县中秋节家长率学生携礼
物为先生拜节,午饭多於校内聚餐。

〔江苏省〕

无锡县中秋夜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
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

吉安县在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
这样子就有香味飘满全村。新城县过中秋自十一夜起悬挂通草灯,以鼓乐迎迎之於
市街,直至十七日止。

[安徽省]

婺源中秋节,儿童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幔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
桌於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之器具。夜间则内外皆点上灯烛,光辉可爱。绩溪
中秋儿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发辫状,浸湿后再拿起来向石上打击,使
发出巨响并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称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龙时有
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湖北省]

州中秋,取促织虫相斗。

[四川省]

嘉定县中秋节祭土地神、扮演杂剧、声乐、文物,称为「看会」。除了吃月饼
外,四川人也在中秋节打 粑、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
将桔子挖空,点上蜡烛,悬於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
动,叫做「舞流星香球」。

《乳源县志》还记载,中秋节吃芋头,可治疥癞。广东中秋也有儿童提灯的风
俗。灯的材料有红柚皮雕的柚灯,素馨茉莉花结的花灯,明亮的灯火带著阵阵的花
果清香,使人爱不释手。东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
霞浦有中秋曳石的风俗。曳石是戚继光发明的,以石块系上绳索,沿街拖拉,虚张
声势,用来恐哧敌军。

9、有没有一些上杭人过中秋或端午的一些习俗

端午~~~
挂钟馗像:川陕等地农村,端午节有挂钟馗像的习俗。此俗始于唐代,传说唐玄宗生病,梦见自称钟馗的人捉拿小鬼。玄宗醒后,命大画家吴道子画钟馗像,从此,钟馗打鬼避邪被传为佳话,民间以钟馗作为吉祥平安的象征。
缠五色丝:南方及西南民间,流传着端午节给儿童手腕扎五色丝环的习俗;或制成精美的菱形、人形等,供妇女插鬓,或相互馈赠,用以避邪。
游百病:贵州等西南地区民间,男女老幼在端午节这天到郊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挤满人群,手抱花草,非常快乐。据说端午节外游,一年到头能得吉利,俗称“游百病”。人们回家后将花草煮水洗澡,俗称“洗百病”。
剪彩葫芦:福建部分地方,端午节有“剪彩葫芦”的习俗。各家用彩纸剪成葫芦状,倒贴于门,寓将“毒气倒出之意”、“午后取而弃之”,这是表达避灾愿望的风俗。在客家地区还流传着将柳枝扎成葫芦,外糊红纸,悬于门上的习俗。相传这种风俗起源于唐末农民起义,有避凶消灾之意。
挂蒜头、石榴花:端午期间,在安徽、江西部分地区,家家门前悬挂蒜头、石榴花。蒜的气味辛烈,石榴花五月盛开,是“天中五瑞”之一,以期赶鬼除菌。
破火眼:在江苏南京城乡,有端午节破火眼的习俗。在这天早上,家家户户在一碗清水里放少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用此水洗眼,据说这样可除眼病。
滚鸡蛋:东北端午节清晨,长者要将煮熟透了的鸡蛋放在小孩肚皮上来回不断地滚动,然后去壳让小孩吃,据说这样可以肚子不痛。从科学道理看,热鸡蛋滚肚皮可以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对消化不良、腹泻有些疗效,但不持久,此做法只不过表达一种爱心。
赐扇:长江中下游及江浙地区,流传端午节赠扇习俗。未婚青年男子,在端午节送礼时,要送最宝贵的扇子给情人,过去多是鹅毛扇。现在花样较多,有绸扇、羽绒扇、檀香扇等。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电风扇、空调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因此,赐扇的意义,只是一种珍贵的纪念。

10、上杭 特色习俗

保禾苗 山区田段分散,农民常在每坑每段认一大树。石壁或挖一地堂作社稷(土地神,俗称“田伯公”),每年开春初次下地干活时,带上香烛茶果供品,祈求田伯公保佑禾苗茁壮生长。此外还有全村统一的保禾苗活动,时间和方式各地大同小异,城郊在农历四月初八,才溪、通贤在四月十二,中都在五月节前,而湖洋则是在禾亩长势差时才供祀求保。

食新饭(也叫尝新禾) 一般是在农历六月初六,也有提前挪后的,通贤是“小暑后的第一个逢卯日”。是时,如未开镰收割,人们先割下一把禾谷来和着做“新饭”,并做米粿粄子供敬田伯公,实则是吃夏收夏种的开工饭,此俗中都无。解放后,保禾苗、尝新禾时扛菩萨、敬田伯公之俗己除,但是做米粄之俗照旧,四乡还有“禾了一臼糍,田了一只鸭”之俗,即割完稻子,家家做糯米糍粑,插完晚稻秧苗,鸭子也肥壮了,户户杀鸭于加餐。

求雨 解放前,每逢久旱不雨,即有烧香许愿、戴青求雨之俗,连知县老爷们有时也带领官员到五谷神庙烧香跪拜,戴青求雨。解放后此俗已除。

牛生日 农历三月初三为牛生日,此日耕牛休息不下地。蚊洋牛生日是十月初一,而中都虽下叫牛生日,按乡俗清明日为牛休息日。

此外,通贤一带还有农历十月十二日为“五谷神诞辰”和十二月十五“还天灾”之庆,中都的龙华会是五月二十、八月二十和十月二十,是日,妇女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田背村水口宫下的云霄阁,焚香祭拜,祈求北帝祖师保佑丰调雨顺、平安万福。解放后此俗仍有残留。

行业经营习俗
农村交易一般在五天一次的圩期进行。县城东门坝地,后改西门石固宫前设有猪、牛市场,农历逢二、七为猪仔圩,逢五、十为牛纲圩,各乡(镇)的猪牛交易在当地圩期进行,每逢四、九的南阳和寨背圩是全县最大的耕牛交易市场,四邻八乡都有人前往买卖。牛猪交易中有专门的“中人”(俗称“牙人”)作中介,他们评价牛猪的好坏及买卖的价钱均用“江口”(即行话),一般人是听不懂的。选购时请“牙人”指点,交易一经谈成即先付定金,随后结算交“货”。城区的米、糠、木炭集市,也有“中人”给过称、计费、开单,并按规定收取手续费,此俗至今仍沿袭下来。

各行各业都有本行业的“江口”,本行业人员在工作和接触时作暗语用,各行各业也有语言忌讳,如开船之前不许喊“陈老板”,因为陈与沉同音;买肉如买“猪舌”要叫“猪赚”,因为上杭话“舌”与“蚀”近音,为亏本的意思。

行业开业也有一定俗规,目的是图吉利,造纸开槽,建房破土动工等,都要杀雄鸡以血祭(俗称“出煞”)。

农村理发有“扎头”(定剃头)之俗。由师傅定期到扎了头的主顾户理发,并按规定由扎头户轮流供给师傅饭食,工资以稻谷计算。如果年底最后一次没有再叫师傅剃头,则表示来年不再“扎”(定剃)了。过年头必须在正月初一开门之前理完,一些工商户年关生意繁忙无暇理发,往往到除夕晚上还要请师傅赶剃。男性新婚前一日理结婚头,官家富户庄重其事,把师傅请到家里,在厅堂正中摆上香案,击鼓剃头。丧家子孙在“七期”内不可剃头。解放后,新婚击鼓剃头和“七期”内不可理发之俗已废除。

学艺习俗
拜师学艺一般都要先写师帖,学徒期多为三年,头一二年干粗活、杂务,到第三年才传授手艺。多数学徒饭食自备,不给工资,逢年过节还要给师傅送年节礼,出师时要设宴谢师。学泥匠、木匠、石匠、裁缝,理发的,出师时师傅多有送给简单生产工具,学徒期内,有的也适当发一点生活费用。学徒如果是随师傅入人家做工,一般由东家供给饭食,但工资则归师傅(也有给学徒一点零花钱的)。

热点内容
用称称嫁妆 发布:2020-09-12 19:11:27 浏览:511
五星级婚宴 发布:2020-09-12 17:55:19 浏览:511
婚礼乐队 发布:2020-09-12 20:13:00 浏览:510
太庙婚纱 发布:2020-09-12 18:59:26 浏览:510
北京摄影婚纱 发布:2020-09-12 17:43:09 浏览:509
耍新郎 发布:2020-09-12 20:11:18 浏览:508
王子婚纱摄影 发布:2020-09-12 17:52:22 浏览:508
外景简笔画 发布:2020-09-12 15:57:17 浏览:508
拍外景婚纱照 发布:2020-09-12 17:43:26 浏览:507
我们结婚了2013 发布:2020-09-12 18:42:33 浏览:506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