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人情的资料-尊龙人生就是博首页
1、什么是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读音ēng tǔ rén qíng,汉语成语,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原文:“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释义:又问了褚一官我们到底走了几个省分,说了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讨论了当地的山川形态。
中国本土的一些风土人情:
汉族:重要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信仰儒、道、佛、祖先崇拜。葬礼古代为土葬,近代改为火葬。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有抢婚的风俗。
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1)风俗人情的资料扩展资料:“风土人情”的近义词:
风俗人情,读音fēnɡ sú rén qínɡ,汉语词语,意思是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出 处 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
原句:“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释义:由于听说燕赵两国的地势险恶,当地的教育令当地的风俗习惯有区别其他地方。
欧洲的风土人情:
1、比利时人爱把做生意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喜欢招待别人,也喜欢被别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伙伴的头衔。
2、匈牙利人比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许摆放禽类制作的菜肴,认为那样的话,幸运会随禽类飞走。
3、丹麦人喜欢桑那浴和饮酒,且酒较昂贵。商务活动中倘若招待一场桑那浴或多带几瓶苏格兰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谈资合作为最佳馈赠。
2、不同的地区的风土人情
1、中国风土人情
中国注重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如中国特有的节日中秋节、春节、七夕等,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风土人情。例如: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汉族:重要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阳节”“冬至”“七夕”等。信仰儒、道、佛、祖先崇拜。葬礼古代为土葬,近代改为火葬。
分布在云南地区的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还有“密枝节”“插花节”等 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有抢婚的遗俗。
分布在广西的壮族:“三月三”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太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无领左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的习俗。实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分布在云南的傣族: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 泼水节为傣历新年,届时举行泼水。普遍爱好歌舞。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临江河建筑,竹篱环绕,各户自成院落。
2、比利时风土人情
比利时人爱把做生意和娱乐结合在一起,喜欢招待别人,也喜欢被别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伙伴的头衔。
3、挪威风土人情
挪威人讲究守时及与人谈话保持一定距离,拜访或出席家宴,要准备花或糖果送给女主人。出外郊游不要惊吓河鸟(挪威国鸟),普遍视红色为流行色。
4、德国风土人情
德国人,有一种名副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德国谈判者的个人关系是很严肃的。要习惯于在所有场合下穿一套西装。馈赠要针对个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义。
5、西班牙风土人情
西班牙人强调个人信誉,宁愿受点损失也不愿公开承认失误。如果你认为他们在协议中无意受到了损失而帮助他们,那么便永久地赢得了他们的友谊和信任。
6、法国风土人情
法国人给人印象是最爱国的,即使英语讲得再好也会要求用法语进行谈判,且毫不让步。对穿戴极为讲究,在会谈时尽可能穿最好的服装。
7、英国风土人情
英国人凡事都循规蹈矩。他们的汽车行驶方向和欧洲其他国家正好相反。基于将英语作为母语的自负,除了英语外,英国人不会讲其他语言。英国人在除夕这一天,家里必须瓶中有酒,橱中有肉。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余下的酒肉,来年便会贫穷。
除此之外,英国还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风俗,人们都争取第一个去打水,认为第一个打水人为幸福之人,打来的水是吉祥之水。
3、中国的风土人情
风土人情:风--当地的民风,民俗。 土--地理特性(区别与他处的山山水水) 也包括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美食。 人--当地的人文,文化。 情--待人接物,礼节以及生活习惯。 总之风土人情 就是 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云南十八怪
云南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受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差双重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是热带季风区形成的河谷盆地,东部是被形容成"万紫千红永不凋"的冬暖夏凉气候。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有彝、白、壮、傣、纳西、藏、瑶族等其他25个民族,占了全省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
云南第一怪:
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
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
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
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
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
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
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
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
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
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
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http://bbs.pep.com.cn/thread-412848-1-1.html里面有好多,去看看。
4、各地民风民俗资料
<
5、外国的风土人情与风俗
外国的风土人情与风俗有许多,例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北欧的复活节、万圣节等等,具体有:
1、复活节
复活节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节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为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0到33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
春分过后第一次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就是复活节,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这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一个宗教节日,按照传统,复活节有不少很有特色的庆祝活动,蛋和兔子都是复活节的象征,复活节时,商店里会出售各种复活节小兔和彩蛋,有的是巧克力做成的。
2、万圣节
万圣节又叫诸圣节,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而万圣节前夜的10月31日是这个节日最热闹的时刻。在中文里,常常把万圣节前夜(halloween)讹译为万圣节(all saints' day)。
为庆祝万圣节的来临,小孩会装扮成各种可爱的鬼怪向逐家逐户地敲门,要求获得糖果,否则就会捣蛋。而同时传说这一晚,各种鬼怪也会装扮成小孩混入群众之中一起庆祝万圣节的来临,而人类为了让鬼怪更融洽才装扮成各种鬼怪。
3、圣诞节
圣诞节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区的公共假日,在圣诞节,许多家庭随贺卡带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闻,圣诞节这天,指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只有以和平与仁爱的言行达成。除表示庆贺圣诞的喜乐外,就是向亲友祝福,以表怀念之情。
4、丹麦风土人情
丹麦人喜欢桑那浴和饮酒,且酒较昂贵。商务活动中倘若招待一场桑那浴或多带几瓶苏格兰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谈资合作为最佳馈赠。
5、德国人讲究效率
德国人,有一种名副其实的讲究效率的声誉。德国谈判者的个人关系是很严肃的。要习惯于在所有场合下穿一套西装。馈赠要针对个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义。
6、汉族民风民俗的资料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7、风土人情是什么意思
风土人情的意思:风土:山川风俗、气候等的总称;人情:人的性情、习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礼节、习惯的总称。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又问了问褚一官走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了些那省的山川形胜。”
译文:又问了问我一个官职逃了几省,说了些那省的风土人情,论述了些那省的山川和名胜古迹。
【示例】我们这村上的人,一个个如此模样,难怪风土人情如此颓败。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指地方习俗等。
(7)风俗人情的资料扩展资料:
风土人情近义词:
1、风俗人情
【解释】: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出自】: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译文:因此说燕赵一带山川艰险,教育使风俗人心所长短。
【示例】:她问他关于日本的风俗人情。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指风俗习惯等。
2、人情世故
【解释】:为人处世的道理。
【出自】:宋·文天祥《送僧了敬序》:“姑与之委曲于人情世故之内。”
译文:姑且和他们在人情世事内委曲求全。
【示例】:我说你到底没有经练,所以这些人情世故一点也不懂。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与他人的关系。
8、请问有谁知道关于一些地方风俗 风土人情的资料吗
莆田风土人情(部分):
一、节庆饮食
大暑食荔枝、羊肉。荔枝是莆仙第一名果,兴化郡城因而雅称荔城。郭沫若游莆诗以“荔城无处不荔枝”概括出莆田的特点。大暑食羊肉,是莆田又一节令食俗。莆田民间认为大暑这一天要把热气发透,全年方能无灾无病。因而莆俗在大暑日专食羊肉、荔枝。
七月半食金果。金果是莆仙民间过中元节的主要供馐。把糯米浸水后磨成浓米浆,加适量食用碱制成,蒸成后形如圆盘,色呈金黄,故名“金果”。民谣云:“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果赏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所谓“挑来挑去”,是指女子回娘家祭奠已殁的父母,俗称“送纸”。如今迷信俗例虽已破除,但七月半吃金果的习惯仍存在。金果质粘软,不用刀切而用线割。
中秋食月饼、芋头、米粉、栗子。中秋食月饼,是我国各地的普遍习俗。莆俗中秋也备月饼。同时,莆仙民间过中秋最普及的食物是煨芋头、炒米粉、板栗拌猪瘦腿肉,俗称“芋君米粉炒”。这时,新芋刚上市身价百倍。栗子也是民间传统的进补食品。诗人范成大赞曰:“紫烂山梨红皱枣,总输易栗十分甜。”栗子从壳的柄端切一刀,放入沸水锅中煮10分钟,捞起冷却,剥去壳膜,食之鲜甜不腻。
重阳节食九重果。重阳节莆俗吃“九重果”,饮“菊花酒”。清初莆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蓝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曲,郊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是几百年前流行的一种曲果。而近代以来,人们又把曲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果。此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形,四边层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冬至食糖丸子。莆俗冬至前夕,全家人要围在一起搓丸。《八闽通志·兴化府风俗·冬至》曰:“前期粉糯米为丸,是日早熟而荐之于祖考。”这种丸子用糯米磨浆压干搓成,煮时放入姜片、茴香、加入板糖煮沸,质韧味香,甜美爽口。
除夕食红团。莆俗民俗中,红团是象征喜庆和团圆的。年关近时,莆仙农村家家户户都忙于做“红团”。即用面粉或米粉为“团皮”原料,以红绿豆、糯米或地瓜干加糖煮熟为团馅,皮包馅用木印模印成饱满的圆月形,染上食品红,以“鸡叶”(学名囊荷)为衬底,做成后放入蒸笼蒸熟,色香味俱佳,为除夕节令老幼皆喜的食物。 二、请“鞋样”
在沿海,如果说“订亲”是确定男女之间婚姻关系基础的话,那么,请“鞋样”便是敲定结婚的具体日期,自古至今都要举行这个仪式。
请“鞋样”是在结婚当年的前几个月举行的一个仪式。至于请“鞋样”的具体日子,要经男女双方父母协商后确定。一般选择偶月偶日(农历8月或10月的某一天),偶月偶日意为成双成对。
请“鞋样”那天,男方要派一个亲人,在媒婆的陪同下一道前往女方家中,携带的礼物除了鞋外,还有猪脚和线面。让男方给女方买鞋,就是希望女方嫁到男方家后穿新鞋走新路,在今后人生漫长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就女方而言,要男方买鞋,则希望男方不要给新娘子“小鞋”穿(意即不要为难她)。况且这鞋只能送一双,因为“一”字包含从一而终的意思。至于猪脚则是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后能开科发达;线面则喻指夫妻白头偕老,长命百岁。
请“鞋样”那天,女方要摆上几桌酒席,宴请亲戚朋友,并当众发布姑娘年内出嫁的消息,暗示他们喝了喜酒后可别忘了“捧花粉”。在沿海,女儿出嫁,凡是有礼上往来的亲戚朋友都要给其女儿“捧花粉”。礼物通常是一块布,作为女孩的嫁妆。时过境迁,现如今,就不时兴用布料走喜,已有所变化了。
三、重阳节习俗
莆仙乡民沿袭旧俗,蒸九重阳米果,利用登山之机,祭扫祖墓。《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宴会,……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方令人长寿。”“饵”即今之糕、米果之类。宋《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莆仙人以重阳祭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清初莆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自注云:“莆人以重九日采草为米曲,郭垌儿女如蚁,归则和米捣成如弹丸大。”这是几百年前流行的一种米曲米果 。而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曲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梧塘东福林姓,重阳节这天上山祭祖墓。他们祖宗留有祭田,收取的田租由每年轮当值的祭户收入,用以购买祭品。全族规定:凡男性参加上山祭墓的,每人各分熟猪肉4小两,红柿一个,丁饼一双,下山到主祭户饱吃一餐“大擦粉”,或干饭配肉汤,并畅饮米酒。莆仙沿海,重阳节这日,公社则庆祝社公生日,以报庆秋收。九月初九乃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天后祖祠奉祀之宫庙祭祀。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6年,根据东方健康长寿中心的建议,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1990年10月26日,重阳节被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定为“老人节”。每逢重阳节,莆仙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登山活动,锻炼身体,培养人们了解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德。
四、划龙船
端午节前后,莆田一带有划龙船习俗(赛龙舟),意为纪念屈原,庆祝丰收,祈求平安。 “龙舟争快楚江边,吊屈谁知特怆神。”这是北宋政治家、诗人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的诗。这诗反映了一千多年前,民间就有赛龙舟、吊屈原的习俗,相沿至今,长久不衰。早在四五百年前,莆田南北洋一带就有人开始造龙舟,端午节把柳枝干雕成的龙头,装在木船后面,龙舟下水前要举行“龙王祭”和“龙舟点睛”典礼。凡参赛的龙船,由道士上香禀告“龙王尊神”,主持者用红彩绸蒙上龙船的“眼睛”,并在“龙角”上挂上“龙灯”、花环、饼圈等。接着,龙舟在执事者的护送下,由长老用彩笔为龙舟开光点睛,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后,龙舟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震耳的爆竹声中下水,再进行龙舟比赛。
新中国成立后,划龙舟活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这其中以黄石镇龙舟最多最活跃。全镇有一百多艘龙舟,平均一个村就有二至三艘。黄石镇以东花一乡的龙舟最多。为什么东花乡群众对龙舟产生这么大的兴趣呢?原来,“江东、东花吃米无沙。”这是莆田人常说的一句古话。意思是说,江东东花是平原地区,乡里一担沙无处找,地处木兰溪下游,莆田南洋平原的东花,全乡现已分成华东、华西、华堤三个行政村,总人口达上万人。境内水田五千余亩,河网密集,大小河流有几十条。其中华东村的大沟琴;华西村的大沟前、华堤村的五个宫前的兴太岩。这三条沟长达一千多米,宽百余米,沟路笔直且深(平均5—6米深),是赛龙舟的好场所。农民们一到端午节,就想扒龙船娱乐。村里的男人撑溪船拉网捕鱼占大多数。因此早在明朝中叶,这个乡便开始举行龙舟比赛。至解放时,划龙船的水手多达五六百人,有的父子同舟,有的叔侄同船,有的父亲掌舵儿划船。端午节这一天,农民们吃完端午饭,抹了雄黄,换了新装后,相争下水扒龙船。人人像水里的蛟龙,岸上观看的群众挤得水泄不通。“扒呀!(划的意思)扒呀!加油、加油!”的欢呼助兴声震撼整个水乡,连四乡八邻的群众也跑到东花来看扒龙船,所以人们称东花是“龙舟之乡”。
划龙船不但东花有,莆田南北洋许多地方都有端午划龙舟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近年不但有男子龙舟队,还有女子龙舟队,龙舟竞划,为端午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五、元宵节
莆田的元宵节,不仅限于正月十五日这一天,有的村提前十来天,有的村则延长到正月底。闹元宵,既是劳动人民寓春祈秋报、纳福迎祥之意,又是他们在春耕前开展文娱活动的大好日子。莆田闹元宵的节目,来自民间,丰富多彩。其节目有静的,有动的,也有动静结合的。静的有五彩缤纷的灯市,也有曲径通幽的“假山”;有古色古香的书画展览,也有雅俗共赏的诗谜竞猜;有“莆田一绝”的“叠果(蔗)盒”,也有巧夺天工的“摆斋菜”……动的有上演莆仙戏,合奏车鼓、十番、八乐,也有踩高跷、放焰火、弄龙、舞狮……真是金鼓齐鸣,弦歌达旦,灯月交辉,游人如醉,乡土风情分外浓。
六、舞狮
舞狮,莆俗叫“弄狮”。是民间一种为老少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它与舞龙齐名,故有“弄龙弄狮”的俗谚。
据乡先贤资料所记: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楚军驻扎在莆田。那年正月元宵,由“湖南勇”装饰“弄狮”队,敲锣打鼓地向各衙门、大商铺领赏。可知舞狮是湖南的民俗,它传入莆田,为本地人所吸收,与“弄龙”一起取其吉祥之意。岁以为常,形成莆人的习俗。
“弄狮”和“弄龙”一样,只流行于集镇。扮狮的由年青人担任,执狮球的是指挥人,同时配合锣鼓的节奏进行“弄狮”。
舞狮时,有大狮,也有小狮。小狮一般只有一只,多的有二、三只。大狮由二人合演:一人在前面,戴着狮头面具,两手扶着面具不时地作出摇摆抖颤的姿态;另一人在后面,弯着腰曲着背藏于狮身披内,跟着前面那个人的步伐走。如狮子忽上忽下,时快时慢,二人间须亦步亦趋,走则同步,跳则同跳,滚则同滚,配合和谐,浑成一体。如稍一差池,不仅会出洋相,而且会危及安全。对此,我们可知他们平时是训练有素的。
耍狮球的是个经验丰富的“弄狮”师傅。他常以某些动作来暗示、指挥“弄狮”人作好准备。如他把狮球往地上打一下,狮子就要打滚;打几下则滚几下;球向东打是往东滚,向西打则向西滚;球打狮头,就须向上看,球打狮尾,就要弯过身来……弄狮的花样,大抵有抢球、吐雾、舐毛、跳桌子以及戏小狮、背小狮等,其中以抢球的动作为最活跃多姿,以跳桌子的技能难度最大。
“弄狮”的打击器乐,与“草锣鼓”(车鼓)的打击法相仿佛。它是锣鼓铙钹同时齐鸣,令人听起来有“嗤嗤咚咚、嗤嗤咚咚、嗤咚、嗤咚宽”诸种声色。它的这种调式,始终随着舞狮动作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是在抢球、吐雾、打滚之时,锣鼓声高昂急促;在戏小狮、舐毛之时,锣鼓声则低沉缓慢。
七、南日岛有个“惠女村”
穿惠安服,讲闽南话,遵循惠安习俗——在南日岛有这样一个“惠女村”浮叶村。据说,380年前,浮叶村的开拓者(当地称开基祖)惠安人,名叫林向伯的渔民,打鱼遇风浪漂流到此岛,发现这里水产资源十分丰富。随之一些林姓宗亲陆续迁住于此,使荒僻的海岛开始人烟繁盛,逐渐形成村落。经过几代人的勤劳“打拼”,他们依山傍海建起秀美的家园。如今,该村方圆1.7平方公里,人口4300人。他们依然保留着拓业者带来的方言和服饰。“节约衫,浪费裤,封建头,民主肚”的惠女服饰,村里的老太太们身上是风流不减,加上脑后盘着发髻,髻上别着闪亮银簪,在爱美的年轻女子身上也依然可见。保留着原有古朴的风味。这里选取了一组南日岛上“惠女村”里的镜头,定格下他们勤劳、古朴的身影。
八、初二不登门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间,倭寇进犯兴化, 到处杀掠,至次年正月底始退。农历二月初二,出外逃难的百姓才陆续回家。此时城中尸骸遍地,惨不忍睹。亲友之间急先互相探望,表示慰问。并以二月初二(后改为正月初二)这一天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从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后来因感到;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如己到亲友家拜过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同时,由于那年家家都没过大年,于是决定在初四(仙游为初五)补过。以后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初五)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
九、白 额 春 联
全年各地春联均为一色满红,唯独兴化(以及福清市一带)春联的联头上多了一截白额,红白相间,格外醒目。相传清兵入关后,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滥杀无辜,不少人家因办丧事贴了白联,表示哀悼。时值春节,清廷又强令家家户户贴红联,表示“国泰民安”。有人在被迫贴红联时,有意让原来的白联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余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流传至今。
作者: 回莆阳 2005-10-29 10:17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请了解:莆田风土人情(部分)
五、元宵节
八、初二不登门
九、白 额 春 联
这么一些我有见过,其他的,我几乎也是全不懂
9、民风民俗资料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门忌朝西开。房屋呈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树,打扫得十分洁净。室内砌土炕,墙上挂壁毯,开壁龛,并饰以多种花卉图案。饮食方面,他们以面粉、大米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面粉烤制的馕。饭菜种类很多,有抓饭。肉粥、拉面、汤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欢吃甜瓜、西瓜、葡萄、苹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鸡、鸭、鱼肉;禁食猪肉、驴肉、食肉动物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欢穿对襟“袷袢”(长袍),内着绣有花纹的短衫。女子喜着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戴耳环、手锡、戒指、项链等装饰品,姑娘多梳小辫,现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时装。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轻巧、优美,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反映了维吾尔族人乐观开朗的性格。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有经商传统,同时传统手工业十分发达,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制作的地毯、刺绣、丝绸衣料、铜壶、小刀、民族乐器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9)风俗人情的资料扩展资料: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10、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1、民俗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
这段时间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
2、风土人情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人民特色鲜明,爱好歌舞,傣族舞蹈生动形象,感情细腻,姿态优美,其最流行的是“孔雀舞”,优美的舞姿及投入的感情把孔雀美丽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把孔雀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同把人们带入诗的境界。
傣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生活,傣族人民主要以傣历、傣医药和诗经为名。
(10)风俗人情的资料扩展资料:
傣族的语言文字及历法
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文字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端体、绷体、那体、阿洪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现今,由于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泰国全境使用素可体(泰国文),老挝全境使用澜沧体(老挝文),其他地区的傣族使用所在国文字,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于自己的文字。
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大傣历是傣族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傣族先民在汉族农历的基础上创造的历法,现今只有民族意识比较浓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坚持使用这种历法。
因而被称作“大傣历”。小傣历实际就是缅历,由缅甸传入傣族地区,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这种历法的傣族,因而被称为“小傣历”。